笔趣阁 > 其他小说 > 大明,我皇太子,逆天改命 > 第131章拒用庸臣定内阁,平衡朝局显谋略

第131章拒用庸臣定内阁,平衡朝局显谋略(1 / 2)

“周延儒?”

听到黄道周与路振飞举荐前内阁首辅周延儒,朱慈烺坐在龙椅上,嘴角勾起一抹不易察觉的冷笑。他确实曾想利用周延儒与温体仁的旧怨,借周延儒的势力扳倒温体仁,毕竟周延儒当年被温体仁陷害离职,心中定然积怨已久,是弹劾温体仁的最佳人选之一。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会让周延儒重新执掌内阁。在他看来,周延儒虽有一定才名,能写一手好文章,也懂得揣摩圣意,却过于圆滑世故,缺乏担当与魄力,更重要的是,他早年担任首辅时,便因贪腐受贿、结党营私饱受诟病,这样的人,绝不可能在大明危局中力挽狂澜,反而可能让朝堂的腐败之风愈发严重。

如今的崇祯皇帝,早已不是过去那个刚愎自用、听不进不同意见的皇帝了。朱慈烺用昌平之战与德胜门之战的两场大胜,证明了自己远超同龄人的军事才能;还通过抄没贪官勋贵家产、索要纨绔赎金,帮他筹集到了急需的军饷,解了朝廷的燃眉之急。在崇祯心中,这个年仅七岁的儿子,分量早已远超满朝文武。毕竟,其他大臣只会想方设法把银子往自己家里搬,只会在朝堂上相互推诿、争论不休,唯有朱慈烺,能为大明带来实实在在的胜利与希望,能让他看到中兴的可能。

果不其然,崇祯在听到黄道周与路振飞的举荐后,并没有直接表态,而是转头看向身旁的朱慈烺,眼神中带着询问:“太子,你认为谁更适合担任内阁首辅,辅佐朕整顿朝纲、应对当前的危局?”

皇帝当众征询太子的意见,甚至将内阁首辅这样的关键职位人选决定权,变相交给太子,这在大明近三百年的历史上,是极为罕见的事情。殿下文武百官的目光瞬间聚焦在朱慈烺身上,眼神各异。有好奇,有期待,也有警惕。尤其是六部尚书,更是满心期待,按照大明惯例,内阁首辅大多从六部尚书中选拔,他们身为六部最高长官,无疑是最有希望接任温体仁的人选,自然想知道皇太子会倾向于推荐谁。

朱慈烺此刻早已不担心崇祯会猜疑自己的权力过大。经过这几次的合作,他与父皇之间已经建立了足够的信任;更何况,若是父皇依旧对他心存芥蒂,处处提防,他大可以直接带着训练有素的东宫卫队离开京师,前往南京另立山头,不必再留在京师与这群腐朽的大臣周旋。

他的目光在殿下文武百官中缓缓扫过,从内阁大臣到六部尚书,再到督察院的御史们,心中快速盘算:目前在场的大臣中,真正可用、且有能力担任内阁首辅之人,唯有兵部侍郎李邦华。李邦华此人,为官清廉耿直,从不拉帮结派,不参与党争,办事也颇有章法,在兵部任职期间,多次提出合理的军事建议,只是因温体仁的打压,才未能实施;唯一的缺点,便是性格过于执拗,认死理,日后在推行新政时,未必容易掌控,但也正因为这份执拗,他才不会轻易被腐败的官场风气同化,能坚守本心。

至于他心中真正的理想人选,如卢象升、孙传庭等人,虽有经天纬地之才,既能领兵打仗,也懂治国理政,却更适合留在军中。如今建奴未退,流寇作乱,大明急需优秀的将领统帅军队,卢象升、孙传庭等人留在军中,能发挥更大的作用。朱慈烺早已定下“文武分制”的原则:武将专注于战场杀敌,保卫国家领土;文官负责治国理政,安抚百姓、整顿吏治,绝不能让内阁首辅这样的文官首脑兼任军职,否则极易重蹈历史上权臣专权、威胁皇权的覆辙,这是他绝不能容忍的。

思虑已定,朱慈烺对着崇祯拱手行礼,声音清晰而坚定:“父皇,儿臣认为,兵部侍郎李邦华大人可胜任内阁首辅之职。李大人清廉正直,心怀家国,从不参与党争,一心为国分忧;在兵部任职期间,面对军饷短缺、军队战斗力低下的问题,也提出过不少切实可行的建议,能力出众。此外,刑部尚书冯英、吏部尚书姜逢员、户部侍郎程国祥、工部侍郎孟兆祥等人,皆可入阁辅助李大人。冯英大人执法严明,能整顿吏治腐败;姜逢员大人知人善任,可优化官员选拔;程国祥大人务实清廉,擅长理财,能缓解国库空虚;孟兆祥大人精通工程建造,可负责边防工事与民生工程。他们或有治国之才,或有务实之心,能力远胜前任阁臣,定能辅佐父皇共渡难关。”

朱慈烺不仅直接敲定了内阁首辅的人选,还连内阁阁臣的名单都一并搭配完毕,甚至详细说明了每个人的优势与分工,这番干脆利落、考虑周全的回答,直接让崇祯愣在了原地。他本只是想听听儿子的意见,参考一下,没想到逆子竟直接把新的内阁班子都规划好了,连每个人的职责都安排得明明白白,仿佛早已深思熟虑许久。

崇祯心中原本的首辅人选,是杨嗣昌、洪承畴之流。杨嗣昌擅长谋划,能提出系统性的策略;洪承畴能带兵打仗,也懂政务,在他看来,这些人更符合大明当下“既要应对外敌,又要整顿内政”的需求。可朱慈烺推荐的李邦华、冯英等人,与他的预期完全不符,而且还有一个关键问题:按照大明两百多年的惯例,内阁首辅与阁臣大多出自翰林院,必须有翰林出身的背景,这是“非翰林不入阁”的铁律,可朱慈烺推荐的李邦华、冯英、姜逢员、程国祥、孟兆祥等人,无一人有过翰林院任职的经历,全都是从地方或六部基层一步步提拔上来的官员,这显然不符合传统。

崇祯忍不住压低声音,对着朱慈烺问道:“皇儿,历来内阁首辅与阁臣,大多出自翰林院,这是祖宗传下来的规矩,你为何偏偏选定这几人,还要打破‘非翰林不入阁’的传统?”

朱慈烺知道,想要打破两百多年的传统,必须拿出足够有分量、能让崇祯信服的理由。既然此前用“紫微帝星转世”的说法成功忽悠住了父皇,让他对自己深信不疑,如今不妨再借一次“洪武高皇帝”的名义。洪武皇帝朱元璋是大明的开国皇帝,在崇祯心中有着极高的地位,借他的“名义”说话,无疑更有说服力。

他神情严肃,语气恭敬地说道:“父皇,儿臣转世之前,曾得洪武高皇帝托梦。高皇帝在梦中言明,如今大明之所以内忧外患,正是因为朝堂被只会空谈的翰林官员把持,他们缺乏实际政务经验,不懂民间疾苦,只会固守成规,导致吏治腐败、民生凋敝。而李邦华、冯英等人,皆有丰富的基层任职经验,懂实务、知民情,是难得的可用之才,能助大明渡过难关。若是继续任用那些只会空谈的庸臣,沉迷于传统惯例,不愿变通,大明恐真的危在旦夕了!”

“洪武高皇帝托梦?”崇祯听到这话,浑身猛地一颤,眼中满是震惊与敬畏。自他登基以来,为了挽救大明的颓势,多次改革朝政,减免赋税、整顿军队、严惩贪官,可始终未能扭转局面,天灾人祸反而愈演愈烈,建奴多次入关肆虐,流寇势力越来越大,他甚至一度怀疑,是不是自己的治理方式出了问题,是不是上天不再眷顾大明。

如今听到“洪武高皇帝”的“预言”,再想到内阁换了一任又一任,从周延儒到温体仁,却始终换汤不换药,未能解决任何实际问题,他心中不禁生出几分动摇:或许,打破“非翰林不入阁”的传统,任用那些有实务经验的官员,真的能为大明带来新的希望?

崇祯不再犹豫,当即挺直身子,高声说道:“传朕旨意!免去温体仁内阁首辅之职,剥夺其所有荣誉,令其即刻回乡养老,不得再干预朝政;本届内阁阁臣全部撤换,另立新阁!加封兵部侍郎李邦华为武英殿大学士,正式任命为内阁首辅,主持内阁日常事务;加封户部侍郎程国祥为文华殿大学士,入阁辅政;加封刑部尚书冯英为建极殿大学士,继续兼任刑部尚书;加封吏部尚书姜逢员为中极殿大学士,继续兼任吏部尚书;加封工部侍郎孟兆祥为工部尚书,兼任文渊阁大学士,入阁辅政;加封杨嗣昌为东阁大学士,一同入阁,负责军事谋划!”

虽然崇祯基本按照朱慈烺的建议组建了新内阁,但还是坚持将自己看重的杨嗣昌纳入阁中。在他看来,杨嗣昌擅长制定长远的军事策略,对自己也极为忠心,有他在阁中,既能协助李邦华处理政务,又能更好地协调朝堂与军队的关系,确保军事行动与朝政决策的一致性,避免出现相互推诿的情况。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报错(免登录)
最新小说: (柯南同人)人偶师萩原如何达成HE结局 资本家小姐带崽跑路,特战团长红眼堵门 灾荒年捡回姐妹花,我粮肉满仓! 纸片人他又茶又钓 穿越夫妻种田忙 农家长姐通古今,来回横跳致富勤 我在末世世界开超市 开局收徒孙悟空,我重塑西游量劫 她能有多大能耐 替堂姐嫁给年代文大佬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