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周遇吉、黄得功等高级将领之后,王承恩清了清嗓子,继续展开圣旨,高声宣读余下的封赏名单。当念出两个名字与对应的爵位时,殿下文武百官再次被震惊得无以复加,纷纷交头接耳,眼中满是难以置信:“防守昌平有功之阎应元,加封正四品明威将军;夜不收队长李芳,生擒建奴额驸扬古利有功,加封正四品广威将军!”
这两人的晋升速度,堪称大明官场史上的“一步登天”。李芳此前不过是东宫卫队中的一个百户,连中层军官都算不上,日常职责只是带领夜不收侦查敌情,如今却直接跃升至正四品将军,连跳数级,这样的提拔速度,放眼整个大明,都极为罕见;阎应元则更甚,他本是江阴一介平民,因仰慕皇太子的魄力,主动投靠东宫,此次坚守昌平城,凭借出色的防御策略,抵挡住了建奴的多次猛攻,立下大功,竟直接被授予正四品武官之职,从平民一跃成为朝廷命官,这在注重出身与资历的大明官场,几乎是前所未闻的事情。
要知道,在大明的武官体系中,晋升向来严苛无比——若无重大战功或深厚背景,普通士兵从入伍开始,熬到总旗、小旗都需数年时间,从百户升为千户更是难如登天,若想从平民熬到正四品将军,至少需要数十年时间,还要历经无数战役,侥幸存活下来才有机会。而阎应元与李芳能有此际遇,一方面是因为他们在昌平之战与德胜门之战中确实立下了旁人难以企及的奇功,另一方面,更离不开朱慈烺的赏识与破格提拔——朱慈烺深知,乱世之中,人才是最为宝贵的资源,必须打破常规,才能将真正有能力的人提拔到合适的位置上。
朱慈烺对阎应元的才能更是早有了解——在原本的历史轨迹中,阎应元仅凭江阴一座孤城、数千义民,便能抵挡清军数十万大军长达八十余日,多次击退清军的猛攻,甚至斩杀清军数位将领,这样的军事才能,若是埋没在民间,实在是大明的损失。如今既然有机会将他纳入麾下,自然要破格重用,让他在抗清战场上发挥更大的作用。
紧随阎应元与李芳之后,辅助阎应元防守昌平的总旗张书廷也得到了提拔——从正七品总旗升为从四品信武将军,同样是连跳数级;东宫卫队中的骨干将领燕雄鹰与满义,因在德胜门之战中率领士兵奋勇杀敌,多次击退建奴的冲锋,也一同被封为正四品将军,各赏白银两千两。
在这些将领之下,东宫卫队的待遇更是让人眼红:所有总旗全部升为正五品守备,小旗升为正六品千总,就连此前毫无品级的普通士兵,也都被提拔为正七品把总。两战之后,东宫卫队彻底告别了“总旗”“小旗”“士兵”的底层层级,整个卫队俨然成了大明的“军官集中营”,级别最低的成员,也拥有了正七品的武官身份,这在大明的所有军队中,都是绝无仅有的待遇。
这样的厚赏,不仅是对东宫卫队将士们英勇作战的肯定,更是朱慈烺向全天下传递的一个强烈信号:跟着皇太子打仗,只要有功劳,无论出身高低、资历深浅,都能获得破格提拔,都能实现阶层跨越!这一信号,让朝堂上不少出身寒门的官员与将领都眼前一亮,心中暗暗生出了投靠东宫的念头——在这个腐朽的时代,或许只有这位敢作敢为的皇太子,才能给他们提供施展抱负的机会。
王承恩手持长长的封赏名单,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将所有名字与爵位逐一读完。放下圣旨时,他自己都忍不住擦了擦额头的汗珠——这一次封赏的将军数量,比过去十年大明封赏的将军总数加起来还要多!而且大多是破格提拔,这样的手笔,即便是当年的开国皇帝朱元璋,也未曾有过。
殿下文武百官更是震惊得张大嘴巴,半天合不拢,不少人甚至下意识地揉了揉眼睛,以为自己听错了:将军之位,在大明向来是稀缺资源,多少人奋斗一生都难以企及,如今竟变得如此“不值钱”了吗?一口气送出这么多将军职位,皇太子这分明是在借机扩充自己的势力,想要彻底掌控大明的军权啊!
兵部的官员与那些手握军权的勋贵们,脸色更是难看到了极点。自土木堡之变后,大明的军权格局便形成了微妙的平衡:兵部长期被文官集团掌控,负责制定军事策略、调拨粮饷;五军都督府则由勋贵们把持,负责统辖京营与地方军队。双方虽时常因权力分配产生摩擦,却也维持着相对稳定的局面。可如今,圣旨中明确规定“兵部与五军都督府皆受太子节制”,这意味着他们手中的权力将被彻底架空,以后所有的军事决策,都要经过皇太子的同意,他们将沦为没有实权的摆设。
更让他们忌惮的是,朱慈烺不仅拥有节制兵部与五军都督府的权力,还能“随时监国”,拥有“便宜行事之权”。要知道,即便是皇帝做事,尚且要受到内阁与文官集团的制衡,颁布圣旨也需经过内阁票拟;可这位年仅七岁的“小杀星”向来不按套路出牌,之前连勋贵都敢直接抄家灭族,以后他想做什么,恐怕无人敢干涉,甚至连皇帝都难以约束。
不少大臣在心里暗暗嘀咕:陛下难道就不怕皇太子权力过大,将来威胁到自己的皇位吗?为何要赋予他如此大的权力?一时间,朝堂上弥漫着一股紧张的气氛,不少人看向朱慈烺的眼神中,既有畏惧,又有警惕。
内阁首辅温体仁站在文官队列的最前面,嘴唇一直在微微颤抖,双手紧紧攥着朝笏,指节因用力而发白。他想站出来反对这份封赏圣旨,质疑皇太子权力过大,可话到嘴边,又咽了回去——他担心言辞不当触怒皇帝与皇太子,毕竟如今皇太子正是圣眷正浓的时候,自己若是贸然反对,恐怕会落得与李士祯、薛濂等人一样的下场。
此前,温体仁在朝堂上堪称“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崇祯皇帝对他言听计从,文官集团也大多以他马首是瞻;可自从皇太子朱慈烺崛起后,他的权力被大幅压缩,甚至连昔日依附于他的“小弟”,也有不少因贪腐或失职被皇太子处置,如今朝堂上支持他的人越来越少,他的处境早已大不如前。
好不容易让自己镇定下来,温体仁刚想迈步出班,以“祖宗之法不可违”为由,奏请皇帝重新考虑封赏之事,却见督察院左都御史黄道周与右佥都御史路振飞抢先一步从文官队列中走了出来,齐声说道:“陛下,臣等有本奏!”
温体仁顿时大喜过望——这两位可是大明官场出了名的“硬骨头”,向来以直言进谏著称,甚至多次不顾龙颜大怒,顶撞崇祯皇帝,被朝臣们称为“嘴炮双星”。他以为两人是要站出来反对皇太子掌控军权、破格封赏,心中暗自盘算:看来文官集团中,不甘寂寞、不愿看到皇太子独大的不止我一人,若是能将这两位收为麾下,日后联合起来对抗皇太子,也多了几分底气!
崇祯皇帝看到黄道周与路振飞出列,心里顿时“咯噔”一下,脸上的笑容瞬间消失。他太了解这两位大臣的性格了——每次他们出班奏本,准没好事,十有八九是要针对朝政弊端或官员过错“开喷”,而且言辞犀利,丝毫不给人留面子。这次他们在封赏圣旨刚宣读完毕就站出来,怕是要针对皇太子权力过大、封赏过滥说事,这让崇祯既头疼又为难——一边是自己寄予厚望的皇太子,一边是恪守原则的直臣,无论偏向哪一方,都可能引发朝堂动荡。
可按照大明的礼制,大臣有奏事之权,皇帝不能无故拒绝。崇祯只能强压下心中的不爽,冷冷地说道:“奏。”
“谢陛下!”黄道周上前一步,手中捧着一份厚厚的奏折,语气铿锵有力,掷地有声,“陛下,臣弹劾内阁首辅温体仁!温体仁任内阁首辅多年,身居高位,却尸位素餐,面对国困民穷、吏治腐败的严峻局面,毫无作为,从未提出过任何有效的改革之策;前方战事吃紧,建奴肆虐京畿,流寇作乱中原,后方维稳艰难,百姓流离失所,他也从未主动承担起首辅的责任,反而一味推诿扯皮。更甚者,温体仁在位期间,从未为大明做过一件有意义之事,反而将所有精力都放在了欺上瞒下、结党营私、陷害忠良上,凡是与他政见不合或不愿依附于他的官员,都被他以各种借口打压排挤,手段阴险,睚眦必报!臣这里有他近年来贪赃枉法、收受贿赂、包庇亲信、挪用赈灾银两的详细证据,请陛下过目!”
话音刚落,路振飞立即上前一步,高声附和:“陛下,黄道周大人所言句句属实!臣手中也有温体仁陷害前内阁首辅周延儒、打压东林党官员的证据,恳请陛下彻查温体仁,还朝堂一个清明!”
紧接着,十几位朝臣纷纷从队列中走出,躬身附议,其中不乏兵部侍郎李邦华、吏部尚书姜峰员、刑部尚书冯英等六部重臣,还有施邦曜、孟兆祥等素有清名的御史。他们齐声说道:“陛下,臣等附议!温体仁罪证确凿,恳请陛下严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