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邦华、程国祥、冯英、姜逢员、孟兆祥等人听到圣旨,全都懵在了原地,眼神中满是难以置信。他们从未想过自己能进入内阁,成为大明的核心决策层。李邦华此前因性格耿直,不愿依附温体仁,在朝堂上备受孤立,连六部九卿的高位都不敢奢望,如今竟一跃成为内阁首辅,执掌朝政中枢;孟兆祥原本只是个不起眼的工部侍郎,负责修建宫殿、城墙等工程,此前甚至从未参与过核心政务,如今先是被提拔为工部尚书,眨眼间又成了大明历史上第一位入阁的工部尚书;程国祥更是从户部侍郎直接被提拔为文华殿大学士,入阁辅政,堪称一步登天,这样的晋升速度,让他们自己都觉得如同做梦一般。
殿下文武百官也被这道圣旨震撼得无以复加,不少人甚至下意识地揉了揉耳朵,以为自己听错了。崇祯皇帝不仅打破了“非翰林不入阁”的两百多年传统,还一次性提拔了五位非翰林出身的大臣入阁,甚至让工部尚书这样的“技术官员”进入内阁决策层,这在大明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事情!一些思想保守、固守传统的大臣,更是在心里暗自怀疑:皇帝是不是因为最近国事过于繁重,精神出了问题?否则怎么会做出如此“离经叛道”的决定?
直到身边的同僚轻轻用手肘碰了碰他们,李邦华等人才从震惊中回过神来。他们连忙整理了一下朝服,快步走到皇极殿中央,跪倒在地,以头触地,连连磕头谢恩,声音中满是激动与惶恐:“臣李邦华(程国祥、冯英、姜逢员、孟兆祥)谢陛下天恩!臣等定不辜负圣上与皇太子的期望,为大明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皇太子殿下千岁千岁千千岁!”
崇祯微微颔首,语气郑重地说道:“诸位爱卿免礼平身。朕希望你们记住,你们不仅是朕选中的阁臣,更是洪武高皇帝‘钦点’的栋梁之才,切不可辜负这份信任与重托!日后在内阁任职,务必以国事为重,摒弃党争,相互配合,齐心协力辅佐朕与皇太子,振兴大明!”
激动之下,李邦华等人并未深思皇帝为何会突然提及洪武高皇帝,也没有多想“洪武高皇帝钦点”这一说法的由来,只是再次叩谢皇恩,心中暗自下定决心:定要不负圣望,不负皇太子的举荐,尽全力辅佐皇帝与皇太子,整顿吏治,充实国库,加强军备,早日将建奴赶出关外,平定流寇,重振大明雄风!
朱慈烺坐在龙椅上,心中也颇为激动。他没想到,父皇竟真的完全按照他的建议组建了新内阁,甚至连人员分工都基本采纳了他的想法。看来“紫微帝星转世”与“洪武高皇帝托梦”的说法,确实起到了关键作用,让父皇彻底放下了对传统的执念,愿意打破常规,任用有能力的实务派官员。虽然内阁中多了一个杨嗣昌,但朱慈烺并不担心。杨嗣昌虽有野心,渴望权力,却也颇有能力,而且对崇祯极为忠心,只要加以制衡,让他与李邦华等人相互配合又相互监督,未必不能为己所用,为大明的中兴贡献力量。
就在此时,崇祯突然想起一件事。督察院左都御史一职,因之前的官员参与贪腐,被朱慈烺下令处置,至今仍空缺着。督察院作为大明的监察机构,负责弹劾百官、监督朝政,左都御史更是督察院的最高长官,地位极为重要,不能长期空缺。他再次转头,低声征询朱慈烺的意见:“皇儿,督察院左都御史空缺多日,一直未能找到合适的人选。你看右都御史施邦昭如何?施邦昭为人忠诚正直,敢于直言进谏,弹劾过不少贪官污吏,或许能胜任此职。”
朱慈烺对施邦昭也有印象。在原本的历史轨迹中,流寇攻破京师时,施邦昭不愿投降,选择举家自杀殉国,确实是忠君爱国之人,品德无可挑剔。但施邦昭的能力有限,更擅长具体的监察弹劾工作,缺乏统筹全局、管理整个督察院的能力,并不适合担任左都御史这一需要协调各方、制定监察策略的要职。
他轻轻摇了摇头,低声向崇祯建议道:“父皇,施邦昭大人虽忠诚可嘉,却难当左都御史的大任,让他继续担任右都御史,负责具体的弹劾工作,或许更能发挥他的优势。不如让新任命的内阁首辅李邦华兼任左都御史,这样既能加强内阁对督察院的掌控,确保监察工作与朝政改革方向一致,也能让李大人更好地推行新政,及时弹劾那些阻碍改革的贪官污吏。另外,户部尚书侯询大人年事已高,精力大不如前,处理户部事务时难免力不从心,可令其入阁养老,保留阁臣身份,却不参与具体政务;由程国祥大人兼任户部尚书,程大人务实清廉,擅长理财,对户部事务也颇为熟悉,定能管好国库,缓解财政危机。”
崇祯惊讶地看了朱慈烺一眼,眼中满是赞叹。他没想到这个年仅七岁的儿子,竟还懂得“平衡朝局”“人尽其才”的谋略!侯询担任户部尚书以来,虽无大过,却也缺乏创新,面对国库空虚的问题,始终未能提出有效的解决办法,让他入阁养老,既给了他足够的体面,没有让他太过难堪,也能为有能力的新人腾出位置;而程国祥清廉务实,在户部任职多年,熟悉钱粮调度,确实是接任户部尚书的最佳人选,让他兼任户部尚书与内阁阁臣,还能确保户部的财政决策与内阁的整体规划保持一致,避免出现部门之间相互掣肘的情况。朱慈烺的这个建议,可谓一举两得,考虑得极为周全。
崇祯当即高声喊道:“侯询、程国祥接旨!”
侯询与程国祥连忙从队列中走出,快步跪倒在地,恭敬地说道:“臣侯询、臣程国祥接旨!”
“传朕旨意:加封侯询为武英殿大学士,入阁辅政,不再兼任户部尚书之职;免去程国祥户部侍郎之职,着程国祥接任户部尚书,即刻上任,负责统筹全国钱粮调度,充实国库!”崇祯的声音洪亮有力,传遍整个皇极殿的每一个角落。
“臣侯询(程国祥)谢陛下天恩!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侯询与程国祥连忙磕头谢恩,声音中带着不同的情绪。侯询心中虽有几分无奈与失落,入阁虽是每个大臣的终极梦想,但户部尚书手握财政大权,远比一个没有具体职责的阁臣更有分量,更能发挥作用;但想到温体仁被罢免回乡的下场,他心中顿时平衡了不少:能保住性命,还能以阁臣之位退休,安享晚年,已是不幸中的万幸,至少比温体仁强多了。
程国祥则彻底懵了,短短一个时辰内,他从户部侍郎被提拔为文华殿大学士,入阁辅政,紧接着又被任命为户部尚书,接连的重磅利好让他头脑一片空白,几乎无法思考,只能机械地磕头谢恩,直到身旁的侯询轻轻提醒,他才缓缓站起身,退回到队列中,心中依旧充满了难以置信的激动。
崇祯目光扫过殿下文武百官,见众人虽表情各异,有羡慕,有嫉妒,也有惊讶,却无一人站出来反对他的决定,心中不禁生出几分自豪感。以往每次调整官员、推行新政,总会有大臣站出来以“祖宗之法”为由“开喷”,极力反对,可如今,竟无一人敢质疑他的决定!这不仅是因为皇太子朱慈烺的威慑力。大臣们都知道皇太子手段狠辣,不愿触其霉头,更是因为大臣们也明白,大明已到了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若是再固守传统、不思变通,恐怕真的要走向灭亡了,唯有打破常规,任用有能力的官员,才能有一线生机。
崇祯缓缓站起身,目光坚定地看着殿下文武百官,语气郑重地说道:“今日任命的所有新官员,皆是皇太子力荐之人。如今太子有能力辅佐朕治理朝政,帮朕分担国事,朕也能轻松几分。日后,你们务必全力配合太子的工作,服从内阁的调度,齐心协力,共同振兴大明江山!朕希望在有生之年,能亲眼看到大明重现往日的荣光,能看到百姓安居乐业,能看到建奴被赶出关外,流寇被彻底平定!退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