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军队,不是被主角点燃的,而是纪律锤炼、日常养成、结构运转的产物。那些你以为“被鼓动上战场”的人,实际上是比你更明白战与不战代价的人。
主角的口号没那么重要。重要的是,后勤有没有断、伤兵有没有管、赏罚有没有明。这些,才是决定人死活的东西。
小说喜欢写主角“怀才不遇、愤世嫉俗”,然后以“我要救天下寒门”为出发点开启权谋之路,仿佛全天下的寒门士子就等他来指点江山。
但历史上真正撑起国家文官系统的,恰恰就是这些寒门士子。他们不靠主角,也不靠运气,而是靠十几年寒窗苦读、三代清苦持家,一点点挤进庙堂,一步步维系朝政。
他们比主角更清楚权力的本质,也更懂制度的底线。他们做不到“力挽狂澜”,但他们能做到“守规持正”,在腐败间坚持一丝清廉,在动荡中守一片安稳。
主角不是“为寒门而战”的骑士,他往往是那些寒门心血制度中的“特殊变量”。他做的每一件事,未必让他们更好,有时候反而打乱了他们原本踏实向上的路径。
百姓不会因主角做官就盲目信任。权谋小说中,主角只要上任一地,百姓便热泪盈眶、山呼万岁、视其为再世包公。这种描写既夸张也轻视了百姓的判断力。
现实中,一个地方官刚上任,百姓的第一反应是:你是谁?你会比前任好吗?你会减税吗?你会剥削吗?
真正赢得百姓的信任,需要一件件政务落地、一场场灾情应对、一顿顿饭吃给他们看、一场场田里亲耕、一次次公审公断。要他们信你,不是靠你主角身份闪光,而是靠你把粮道铺通,把赋税压下,把老弱安置好。
百姓最不信空话。他们也许会对你有好感,但真正的信任,永远是用“时间与结果”换来的。
“隐姓埋名的忠义之士”远比主角更多。你不是唯一有抱负、有信念的人。你不是唯一不贪钱、不怕死的人。你不是唯一敢说真话、敢冒风险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