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其他小说 > 历史不是爽文 > 第22章 家国情怀不是主角专属,那些籍籍无名的百姓一样如此

第22章 家国情怀不是主角专属,那些籍籍无名的百姓一样如此(1 / 2)

我对顾诚先生所着南明史最大的感触,不是史可法殉国而死的壮烈,不是李定国复国无望的遗憾,也不是郑成功收复台湾的骄傲,而是那些明明在皇权制度下活不下去的老百姓,依然愿意为了这片土地,坚决抵抗外族入侵,不断竖起起义的大旗,前赴后继的为争取民族独立而奋斗。

南明史其实也可以看成近代史的一个前场,有民族矛盾,有阶级矛盾。知识的浅薄并不代表老百姓不明所以、不明大义。为了恢复汉人的江山,许多的农民揭竿而起,对抗清的外族入侵。

当然,我们要承认,无论是明朝的阶级矛盾,还是清朝的民族矛盾,都是农民必须推翻的。很多网文作者在进行穿越文创作时,总是喜欢把人民刻画成无助、愚昧、无知的形象,这其实是对人民的扭曲,他们对这片土地的感情,要比你深的多,殉国而死的老百姓多得多得多。这也是我最反感的点,一个人可能没有知识,也没有能力,但是辨别好与坏、是与非,老百姓还是有基本辨别力的。

不是只有主角才懂“为国为民”。在许多权谋小说中,主角往往自带“家国担当”的高光,动不动就心忧天下、以民为念,与一众只顾私利的庙堂之人、浑浑噩噩的百姓形成鲜明对比,仿佛整个国家的希望都系于他一人之身。

但事实并非如此。真正的家国情怀,从来不是主角的专属,而是千千万万普通人实打实的选择与坚持。

从边疆士卒的战死沙场,到农夫深夜点灯缴税织布,再到寒门学子寒窗十年报国——这些人未必有主角的光环,但他们对国家的责任与情感,并不亚于主角的一句“我来拯救天下”。

古代平民对“国家”的认同感远比你想象的深。现代人写古人,容易套入“草根无知”“百姓只图温饱”的偏见,仿佛普通百姓对国家、政权、战争、朝代更替一无所感,只要肚子饱就行。小说主角一出现,“我来替你们担起国运”,仿佛是救世主。

但考古资料、史料记载都告诉我们,古代百姓并不麻木,他们对“朝廷是谁的”“战乱谁挑的”“赋税为谁征的”有非常清晰的感知。正因为有这份认知,他们才会支持义军、叛逃贪官、传唱忠臣。

“社稷”“大一统”“皇恩浩荡”不是空话,而是普通人精神世界的一部分。他们或许没进学堂,却懂“哪朝哪代哪皇帝厚道”,也懂“换一朝可能更苦”。

别小看老百姓,他们活在地上,不代表他们目光短浅。他们知道自己是谁、谁是朝廷、谁是敌人、谁是恩主。他们也有选择,他们也有情怀。

权谋小说里常有这样的桥段:主角慷慨陈词,点燃士兵热血,一呼百应,万人赴死,仿佛士兵的忠诚只因主角的一席话。

但实际战争中,士兵赴死的原因极为复杂,绝不止“信了主角”这么简单。他们之所以死战不退,往往是因为:家人在营后;饷银发得准;上级有恩;边地是故乡;若不战则必死。

最新小说: 还好我重生了! LPL史记 明日如昨 娘胎开始逆袭,出世即无敌 高冷暗帝捡到本命妻,宠翻了! 圣女来时不纳粮 我在俄国当文豪 四合院:家人们,成傻柱了,怎么办?急 华娱之2000 出狱后,绝色未婚妻纷纷倒贴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