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堤坝上的战鼓余音未散,苏砚便接到了加急军报——长江水位突破历史极值,荆江段告急,多座民堤已出现管涌险情。他抹去脸上未干的泥浆,将浸透黄河水的机关图纸小心卷起,转身登上南下的马车。车轮碾过泥泞的驿道,身后是逐渐平息的黄泛区,前方,却是更为汹涌的长江洪峰在等待。
抵达荆州时,暴雨正以摧枯拉朽之势席卷大地。苏砚站在临江楼残址上,眼前的景象令他瞳孔骤缩:平日里宽阔的江面此刻已与天相接,浑浊的江水裹挟着房屋梁柱、整棵树木奔涌而下,浪头拍打着残存的堤坝,溅起的水花足有两丈高。远处,此起彼伏的铜锣声与哭喊声穿透雨幕,某段堤坝突然决口,洪水如巨龙出笼,瞬间吞噬了堤下的村庄。
"苏大人!"荆州刺史浑身湿透地赶来,官帽歪斜,"荆江九曲十八弯,弯道处的堤坝已溃了三处,现在只能用沉船堵口......"话音未落,苏砚已冒雨冲向决堤现场。泥浆灌进靴筒,他浑然不觉,只盯着翻滚的江水——此处河道呈S形急弯,洪水在此形成巨大漩涡,冲击力是直道的数倍,难怪传统堤坝不堪一击。
当晚,苏砚在临时搭建的竹棚内展开图纸。烛火在穿堂风中摇曳,映照着他紧锁的眉头。黄河水闸的经验在此处完全不适用——长江流速更快、水压更大,且弯道处的水流方向复杂多变。他翻开墨家典籍,目光停留在"备城门"篇关于"曲防"的记载上,突然灵光乍现:"对!既然堵不住,那就疏导!"
天未亮,苏砚便带着工匠们沿江勘察。他发现,荆江段的症结在于弯道过多导致水流紊乱,若能在凹岸修建导流坝,将洪水导向江心,或许能减轻堤坝压力。但导流坝的设计绝非易事——既要承受洪水冲击,又要保证水流顺畅,稍有偏差,反而会加剧险情。
经过七昼夜的测算,苏砚提出了"鱼鳞坝"方案:用巨型条石堆砌成鱼鳞状的导流坝,每块条石重达千斤,以铸铁榫卯相连,形成阶梯状结构。条石间预留的泄水孔既能分散水流,又能减缓冲击力。为验证可行性,他在江边筑起缩小版模型,用木桶倾倒江水模拟洪峰,反复调整角度与间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