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施工过程比预想中艰难百倍。长江水流速度极快,普通的打桩船根本无法固定。苏砚再次从墨家机关术中寻找灵感,设计出"锚爪式打桩船":船体四角安装可伸缩的巨型锚爪,深入江底岩层固定;船身中部架设旋转式打桩机,利用杠杆原理将木桩精准打入河床。
但就在工程如火如荼时,上游突然冲下一座漂浮的寺庙。巨大的飞檐如锋利的刀刃,直插正在修建的导流坝。"快!启动拦截网!"苏砚大喊。工匠们慌乱中转动绞盘,由粗麻绳编织的拦截网迅速升起,却在接触寺庙的瞬间被扯断。千钧一发之际,苏砚指挥众人将备用的铁链抛向寺庙,铁链缠住梁柱,终于将其拖离险区。
这次险情让苏砚意识到,光靠导流坝还不足以应对极端情况。他决定在关键弯道处增设"分水鱼嘴"——仿照都江堰的原理,用混凝土浇筑成鱼嘴状的分水堤,将洪水一分为二。但混凝土在水中难以凝固,苏砚尝试了十几种配方,最终从墨家"防水胶"的记载中获得启发,将糯米浆、石灰、桐油混合,制成了防水性能极佳的粘合剂。
施工期间,苏砚几乎吃住都在船上。暴雨侵蚀着他的皮肤,江水泡得双脚溃烂,但他始终坚守在第一线。每当出现技术难题,他便召集工匠们围坐在油灯下,用算筹推演、用沙盘模拟,常常争论到天明。有次,一位老工匠心疼地说:"苏大人,您歇会儿吧,这江水又不会跑。"他却笑着摇头:"可百姓的命会丢啊。"
三个月后,荆江段的水利工程终于完工。当新一轮洪峰到来时,鱼鳞坝与分水鱼嘴完美配合,将汹涌的洪水驯服成温顺的溪流。苏砚站在新建的观景台上,望着平稳流淌的江水,听着两岸百姓的欢呼,突然感到一阵眩晕——连日的操劳早已透支了他的身体。但他知道,这场与长江的较量,他和万千百姓,终于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