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应对长江水压方面,苏砚则从墨家"赣车"的减震结构获得启发。他在闸门与闸墩连接处设计了一套弹簧缓冲装置:用百炼钢打造成螺旋状弹簧,外包牛皮防水套。当洪水冲击闸门时,弹簧会自动压缩,将冲击力转化为弹性势能,待水势减弱再缓慢释放。
但最关键的水位感应系统却屡屡受挫。前三次制作的浮标都因浮力不足沉入江底,第四次设计的竹制浮标又被漩涡卷走。苏砚盯着水缸里反复试验的浮标模型,突然想起墨家"木鸢"的中空结构。他改用中空的青铜球体制作浮标,表面镌刻水位刻度,内部填充轻质桐木,终于在模拟洪水中稳定漂浮。
连续七日闭门设计,苏砚的眼下熬出青黑,却浑然不觉。当他将完整的机关图纸呈现在工部众人面前时,老匠师们不禁倒吸冷气:图纸上不仅有立体剖面图,还标注着精确到分毫的尺寸与受力分析,每个零件都配有可拆卸说明。更令人惊叹的是,整套机关术完全采用模块化设计,不同河段的水闸可根据实际需求增减部件。
"苏大人,这闸门升降所需的齿轮组太过复杂,怕是......"一位老工匠欲言又止。苏砚却胸有成竹地取出缩小版模型:"无妨,我已改良墨家'云梯'的组装方式,所有齿轮都采用榫卯结构,现场组装即可。"说着转动模型手柄,只见微型闸门随着齿轮咬合缓缓升起,泄沙孔精准喷出细沙,引来众人齐声赞叹。
但苏砚并未放松。他深知,图纸上的精妙设计能否抵御真实洪水的考验,仍是未知之数。收拾好图纸时,窗外暴雨不知何时已停,东方泛起鱼肚白。他揉了揉酸涩的眼睛,将墨家机关术典籍郑重收入木箱——真正的挑战,即将在浊浪滔天的河道上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