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三章
2004年夏,雅典奥林匹克体育场的欢呼声浪掀翻夜空。白野坐在看台的角落,掌心的铜制怀表被汗水浸得温润,表盖内侧的直线刻痕间,新添的"雅典"二字沾着淡淡的橄榄油香,与跑道上的塑胶纹路形成奇妙的呼应。身旁的志愿者递来望远镜,镜片里110米栏起点处,中国选手刘翔正压着起跑器,钉鞋的反光与1932年刘长春参加洛杉矶奥运会时的帆布跑鞋在时光里重叠,只是把"孤独"换成了"从容"。
白野掀开表盖,熟悉的桐油味混着体育场的草皮气息漫过鼻尖——这是曾孙女燕溪用纳米技术调配的保养油,特意加入了抗磨损的金刚石微粒,让黄铜在异国的湿热空气里保持清晰的刻痕。齿轮转动的声响里,他听见跨越时空的回声:1932年上海码头的汽笛、1952年赫尔辛基的掌声、1984年洛杉矶的枪声,最后都化作表针划过刻度的轻响。邻座的希腊老人突然指着表盖内侧的跑道刻痕:"这些弯道角度,和眼前的赛道完全一致。"
午后,白野跟着中国体育代表团走进奥运村。公寓楼的走廊里,挂着1984年许海峰夺冠的海报,旁边是2004年中国军团的全家福,泛黄的相纸与崭新的塑封在时光里对话。"这些是民国时期的体育档案,"白发苍苍的老教练捧着相册,"你看这短跑起跑姿势,与现在的技术规范有着血脉相连的渊源。"白野凑近查看,照片上1936年柏林奥运会中国运动员的起跑动作,与刘翔的预备姿势如出一辙,只是把"布鞋"换成了"钉鞋"——有些速度的追求,从来都刻在民族的骨血里。
突然,代表团的行李中滚出一个旧木箱,打开后是1952年赫尔辛基奥运会的参赛证,塑料封皮上的长城图案与怀表内侧的直线刻痕完全吻合。"这是新中国第一批奥运选手的证件,"体育史学家指着钢印,"他们用怀表计时训练,就像现在我们用电子计时器。"白野的指尖抚过泛黄的纸页,雅典的海风里,仿佛传来1949年北京先农坛体育场里齿轮转动的余韵。
傍晚,白野来到奥运村的餐厅。来自山东的厨师正用章丘铁锅炒着葱爆羊肉,香气与1936年柏林奥运会中国选手自带的咸菜坛子气息在暮色里交融。"白老,这是您要的历届奥运会成绩表。"代表团秘书递过平板电脑,屏幕上1984年中国代表团15金的记录旁,跳动着2004年实时更新的奖牌数,其中田径项目的零突破进度条正闪着红光。白野望着窗外训练馆的灯光,杠铃碰撞的声响与1959年容国团获得第一个世界冠军时的欢呼重叠,只是多了几分势如破竹的锐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