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章
2001年春,南海的浪涛裹着咸腥的风,拍打在西沙群岛的礁石上。燕明站在搜救船的甲板上,手里的铜制怀表被海风灌得冰凉,表盖内侧的直线刻痕间,新添的"南海"二字嵌着细碎的海盐,与船舷上的锚链纹形成沉默的呼应。"燕主任,这是从出事海域打捞的碎片。"年轻的海军军官捧着证物袋走来,里面的合金残片上,螺旋状的裂痕与1943年华北敌后查获的黑莲炸弹引信有着相似的狰狞,只是把"阴谋"换成了"挑衅"。
燕明掀开表盖,熟悉的桐油味混着柴油味漫过鼻尖——这是女儿燕溪用深海鱼油改良的保养油,特意加入了防腐蚀的锌粉,让黄铜在高盐的海雾里保持清晰的刻痕。齿轮转动的声响里,他听见跨越时空的回声:1937年上海的炮声、1966年雪山的风啸、2001年初春北京的钟声,最后都化作表针划过刻度的轻响。军官突然指着表盖内侧的直线:"这和我们刚划定的巡逻航线,是不是有着同样的坚守?"
午后,燕明跟着调查组走进永兴岛的指挥中心。电子沙盘上,1946年中国海军收复南海诸岛的航线旁,正闪烁着2001年搜救行动的坐标点,红色的轨迹在屏幕上重叠成坚韧的线条。"这些是民国时期的海图档案,"白发苍苍的老航海员推过放大镜,"你看这岛礁命名方式,与现在的标准名称有着血脉相连的渊源。"燕明凑近查看,纸张上的经纬度标注与1947年济南恒昌行军火清单上的坐标规律如出一辙,只是把"掠夺"换成了"守护"——有些疆域上的印记,从来都刻在民族的骨血里。
突然,通信室的旧档案柜里掉出一本日志,其中一页贴着1950年的黑白照片:十几个穿海军制服的人站在舰桥上,胸前的怀表链在阳光下闪着光,表盖内侧的直线刻痕与燕明手里的怀表完全吻合。"这是解放后第一批南沙巡逻队的合影,"老政委指着照片边缘的暗记,"他们用怀表的齿轮记录洋流变化,就像现在我们用卫星定位系统。"燕明的指尖抚过泛黄的纸页,海风的咸味里,仿佛传来1949年南京长江边齿轮转动的余韵。
傍晚,燕明来到岛礁上的简易食堂。当年澳门茶餐厅的厨师随军来到这里,不锈钢餐盘里的咸鱼茄子煲冒着热气,升腾的香气与1941年重庆防空洞的糙米饭香在暮色里交融。"燕先生,这是后方传来的悼念文章。"文书递过打印稿,上面孩子们用稚嫩笔迹写的"英雄回家",字里行间的赤诚与1945年南京街头学生们的标语如出一辙。燕明望着远处护卫舰犁开的浪迹,引擎声与1949年渡江战役的船桨声重叠,只是少了硝烟,多了寸土不让的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