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九章
2001年冬,北京人民大会堂的水晶灯映着满堂暖意。燕明站在新闻发布厅的角落,掌心的铜制怀表随着人群的呼吸轻轻起伏,表盖内侧的直线刻痕间,新添的"日内瓦"三字泛着金属冷光,与周围胸牌上的地球图案形成奇妙的呼应。"燕总监,这是刚签署的入世文件副本。"年轻的翻译捧着文件夹走来,纸张边缘的烫金纹路,与1946年北平查获的黑莲密信封印有着相似的郑重,只是把"秘密"换成了"公开"。
燕明掀开表盖,熟悉的桐油味混着油墨香漫过鼻尖——这是女儿燕溪用纳米技术改良的保养油,特意加入了抗氧化的石墨烯,让黄铜在空调房的干燥空气里保持温润。齿轮转动的声响里,他听见跨越时空的回声:1949年南京的欢呼、1997年香港的钟声、1999年澳门的歌谣,最后都化作表针划过刻度的轻响。翻译突然指着表盖内侧的世界地图刻痕:"这些航线,和我们刚确定的贸易通道几乎重合。"
午后,燕明跟着贸易代表团走进国际会展中心。展厅里的电子屏上,1948年黑莲组织的走私路线图旁,正播放着2001年中国入世后的贸易预测,红色的箭头在屏幕上划出相似的弧度。"这些是民国时期的外贸档案,"白发苍苍的老外贸人推过放大镜,"你看这关税计算方式,与现在的最惠国待遇条款有着奇妙的渊源。"燕明凑近查看,纸张上的数字规律与1947年济南恒昌行的账本如出一辙,只是把"垄断"换成了"共赢"——有些流通的脉络,终会挣脱枷锁流向光明。
突然,展台的玻璃柜里露出半截旧电报机,开机后弹出的加密程序,与1945年苏州黑莲组织的电码系统惊人相似。"这是1946年国民政府外贸部门用的设备,"技术人员敲击键盘,"解密后的内容,和我们今天谈判的纺织品关税问题几乎一样。"燕明的指尖抚过冰冷的金属按键,电流的震颤里,仿佛传来1949年南京仓库里齿轮转动的余韵。
傍晚,燕明来到三里屯的咖啡馆。当年澳门茶餐厅的伙计在这里开了分店,落地窗外的霓虹灯牌上,"欢迎WTO"的字样与1946年北平茶馆的"爱国"木牌在时光里重叠。"燕先生,您要的贸易数据可视化做好了。"分析师送来平板电脑,屏幕上的动态曲线里,1950年的外贸额与2001年的预测值在坐标轴上交汇,其中一个拐点正对着怀表上"1978"的刻痕。燕明望着窗外驶过的进口汽车,引擎声与1949年上海码头的汽笛声重叠,只是多了几分平等互利的从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