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六章
1997年夏,香港维多利亚港的烟花映红了夜空。燕明站在会展中心的露台上,手里的铜制怀表随着海风轻轻晃动,表盖内侧的直线刻痕已被岁月磨得温润,那些密密麻麻的地名旁,新添的"香港"二字泛着金属的光泽。"燕经理,这批文物清点完毕了。"年轻的助理举着平板电脑走来,屏幕上的电子档案与1984年深圳的纸质卷宗形成奇妙的呼应,触控笔划过的轨迹像极了当年燕平用钢笔记录的线条。
燕明掀开表盖,熟悉的桐油味混着海水的咸味漫过鼻尖——这是他按祖父白野的配方调制的保养油,特意加入了防腐的珍珠粉,让黄铜在潮湿的海风里保持光洁。齿轮转动的声响里,他听见跨越时空的回声:1949年南京的欢呼、1966年雪山的风啸、1984年深圳的汽笛,最后都化作表针划过刻度的轻响。助理突然指着表盖内侧的五角星:"这和区旗上的星,是不是有着同样的意义?"
午后,燕明跟着文化交流团走进香港历史博物馆。展厅里的旧报纸上,1941年黑莲组织与日军勾结的新闻旁,摆放着1997年新修订的《文物保护法》,泛黄的纸张与崭新的油墨在展柜里隔空对话。"这些是抗战时期被掠夺的文物清单,"馆长指着电子屏上的数据库,"你看这编号规律,与当年黑莲倒卖古董的账本如出一辙。"燕明凑近查看,数字排列的逻辑与1946年北平查获的密电码完全相同,只是把"走私"换成了"回购"——有些流失,需要几代人的努力才能弥补。
突然,库房的角落里发现一个尘封的保险箱,打开后是一堆旧照片,其中一张泛黄的相纸上,十几个穿西装的人站在码头边,胸前的怀表链在阳光下闪着光,与燕明手里的怀表属同一型号。"这是1948年黑莲组织在香港的核心成员,"老档案员用放大镜查看背面的字迹,"这个戴眼镜的,就是当年济南恒昌行的老板。"燕明的指尖抚过照片上的怀表,金属的凉意里,仿佛传来1947年济南仓库里齿轮转动的余韵。
傍晚,燕明来到尖沙咀的茶餐厅。当年蛇口海鲜排档的老板娘的孙子在这里经营,玻璃餐桌上的港式奶茶冒着热气,杯沿的印记与1946年北平茶馆的粗瓷碗有着相似的弧度。"燕先生,您要的历史影像修复好了。"摄影师送来U盘,里面是1949年解放军进驻南京的纪录片,画面里一个戴红领巾的孩子正举着怀表,与茶餐厅里用手机拍照的少年形成跨越时空的重叠。燕明望着窗外穿梭的双层巴士,车身上"庆祝回归"的标语在暮色里格外醒目,与1949年南京街头的红旗一样,都透着新生的喜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