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四章
1966年冬,喜马拉雅山的风雪裹着冰粒,打在边防哨所的铁皮屋顶上。白野裹着厚重的军大衣,胸前的老兵证照片里,青年的眉眼已被岁月刻上深痕。
他捧着那只铜制怀表站在了望塔下,表盖内侧的直线刻痕覆着薄霜,那些密密麻麻的地名旁,新添的"西藏"二字还带着凿刻的新鲜痕迹。
"白老,指挥部让您去给新兵讲战例。"年轻的通信兵踩着积雪跑来,帽檐的冰碴子落在地上,像极了1943年华北敌后的霜花。
白野掀开表盖,熟悉的桐油味混着酥油香漫过鼻尖——这是燕平去年寄来的保养油,特意加了高原特有的防风草药。
齿轮转动的声响里,他听见跨越时空的回声:1937年上海的炮声、1949年南京的欢呼、1955年北京的蝉鸣,最后都化作表针划过刻度的轻响。
通信兵突然指着表盖内侧的五角星:"这和我们帽徽上的星,是不是同一个意思?"
午后,白野跟着巡逻队爬上雪山。
一条被踩实的雪道旁,几顶帐篷冒着炊烟,战士们正用冻得通红的手擦拭步枪,枪身上的编号与1947年济南恒昌行查获的武器同属一个批次。"白老,您看这地形。
"带队的连长用树枝在雪地上画图,"印军在那边的山坳里藏了重炮,和当年黑莲在华北的炮楼布局很像。
"白野凑近查看,雪地上的轮廓与怀表投影出的1943年炮楼分布图惊人吻合,只是把"高粱地"换成了"冰川"——无论时代如何变,阴谋的影子总藏在相似的角落。
突然,前方的雪堆里露出半截电台天线,被风刮起的雪沫下,印军联络官正用发报机通话,加密方式与1946年北平查获的黑莲密电如出一辙。
"让他们按'老规矩'推进,"联络官的声音裹着风雪飘来,"等解放军进入河谷,就用雪崩当信号。"白野示意战士们隐蔽,自己则摸出怀表改装的指南针——这是燕平特意加装的功能,表盘里的磁针正指着印军炮兵阵地的方向,与1941年重庆防空洞的方位仪有着相同的震颤频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