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卧车厢特有的、混合着皮革、消毒水和人体气息的浑浊空气,随着列车驶入丰台站而变得稀薄起来。窗外,铅灰色的天空下,庞大而陌生的城市轮廓如同巨兽的脊背,在冬日薄暮中缓缓展开。鳞次栉比的苏式筒子楼、低矮的四合院群落、远处依稀可见的巍峨城楼剪影,以及纵横交错、车流如织的宽阔马路……一种沉甸甸的、混合着历史尘埃与现代喧嚣的磅礴气息,透过冰冷的车窗,扑面而来。
北京。
林阳拎着简单的行李站在月台上,凛冽的北风如同刀子般刮过脸颊,带着干燥的土腥味和煤烟的气息。他下意识地紧了紧军绿色大衣的领口,目光扫过站台上行色匆匆、操着各种口音的人流。苏白薇站在他身侧,深灰色的呢子大衣衬得她身形愈发清瘦挺拔,金丝眼镜后的目光沉静地打量着这座即将成为他们新战场的城市,白皙的脸颊被寒风吹得微微泛红。
“林阳同志?苏白薇同志?”一个穿着藏蓝色中山装、戴着厚厚棉帽的年轻人小跑着迎上来,手里举着一块写着两人名字的硬纸板,口音带着浓重的京腔,“我是教育部教材司的小刘,奉秦主任指示来接您二位!”
“麻烦刘同志了。”林阳点点头。苏白薇也微微颔首致意。
小刘热情地接过苏白薇手里较轻的一个提包,引着他们穿过嘈杂拥挤的站厅,走向站外。寒风更加猛烈,站前广场上停满了老旧的公交车、叮当作响的有轨电车(铛铛车)和稀少的黑色小轿车。小刘领着他们走向一辆半旧的军绿色吉普车。
“条件有限,委屈二位了。”小刘有些不好意思地拉开后车门。
“已经很好了。”林阳示意苏白薇先上车。吉普车引擎发出一阵吃力的轰鸣,载着他们汇入了暮色四合、华灯初上的京城车流。车窗外,景象飞速掠过:灰墙灰瓦的胡同里飘出煤烟和饭菜的混合气味;宽阔的长安街上,自行车流如同沉默的潮水;高耸的标语牌和巨大的领袖像在灯光下显得格外肃穆;偶尔驶过的伏尔加轿车,昭示着特殊的身份。一切都带着一种与省城截然不同的、属于政治文化中心的宏大与厚重感,也弥漫着一种无形的、无处不在的审视氛围。
吉普车最终驶入一条相对僻静的街道,停在一座门禁森严、围墙高耸的灰色建筑群前。门口有持枪卫兵站岗,墙上挂着“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的牌子。这里将是他们未来一段时间工作和生活的核心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