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治阴虚有火,致使人体出现盗汗症状。
当归、生地、熟地、黄芪、黄芩、黄连、黄柏。
加水煎煮后服用。
【注释】清醒时出汗称为自汗,入睡后出汗称为盗汗。阴寒过盛就会导致阳虚,阳气不能在体表起到固护作用,所以出现自汗。阳热过盛就会导致阴虚,阴液不能在体内起到镇守作用,所以出现盗汗。如果是阴阳平和的人,卫气白天在阳分运行而使人清醒,夜晚在阴分运行而使人入睡,阴阳协调平衡,疾病又从何而来呢?只有阴虚有火的人,入睡时卫气进入阴分运行,阴虚不能资助阳气,阳火因此亢盛并在阴分相争,所以阴液不能内守,外泄而形成出汗;清醒时卫气又运行到体表,阴分得以平静,所以出汗停止。方中用当归滋养阴液,生地、熟地滋补肾阴,使阴液得到滋养。用黄芩清泻上焦之火,黄连清泻中焦之火,黄柏清泻下焦之火,使三焦之火得以平复。又在诸多寒性药物中加入黄芪,平庸的医生不理解,认为这是多余的药,并且说阳热亢盛的人不宜使用,却不知其中的精妙意义正在于此!因为阳热在阴分相争,出汗导致营阴亏虚,那么卫气也会随之虚弱。所以加倍使用黄芪,一方面是为了恢复已经虚弱的肌表卫气,另一方面是为了固护尚未稳定的阴液。经典中说:阴阳平衡协调,人的精神状态才能正常。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啊!
【集注】吴琨说:杂病中的盗汗,与伤寒病中的盗汗不同。伤寒盗汗是因为半表半里的邪气没有完全清除,杂病的盗汗则只是阴虚有火罢了。伤寒盗汗以和解肌表为主,杂病盗汗则以救阴最为急迫。所以用补阴的药物,辅佐泻火的药物,明智的人应当加以分辨。
黄芪建中汤
主治虚劳病,症见里急不舒、心悸、鼻出血、腹中疼痛、夜间做梦遗精、四肢酸痛、手足心感觉烦热、咽干口燥,以及各种气血阴阳不足等诸多病症。
药物组成为:黄芪、胶饴、白芍、甘草、桂枝、生姜、大枣。
以上七味药,加水煎煮后服用。
【集注】喻昌说:虚劳发展到出现亡血失精、津液干枯的程度,治疗就很困难了!《内经》中对于针刺砭石无法治疗的病症,主张用甘味药物来调理,《金匮要略》遵循这一原则创立了黄芪建中汤,通过迅速健运中焦脾胃之气,使饮食增加、津液旺盛,从而达到充血生精的目的,恢复真阴的不足。方剂仅使用谷物稼穑产生的甘味药物作为基本味道,而酸、辛、咸、苦等味道的药物都不使用,因为除此之外没有更好的方法了。然而用药贵在恰到好处,不仅呕吐的患者不能使用建中汤这类甘味药物,即使稍微感觉有气滞的情况,更应当考虑甘味药物使用过量,会使人出现中焦胀满。至于大建中汤,是大力振奋中焦阳气,小建中汤则有稍稍建立中焦之气的意思,理中汤有调和治理的含义,治中汤有分别治理的意思,补中汤、温中药,无一不是首先注重调理中州脾胃的意思。由于伤寒病是外邪侵入体内,这些方法难以全部适用,仲景仅在方名前冠以“小”字,略微暗示其用意,到了《金匮要略》才详尽阐述建中的含义。后人举一反三,创制出乐令建中汤、十四味建中汤等,深入阐发了建中的主旨。学习的人在领悟和运用时,应当领会其中的大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