栀子豉汤方
栀子(掰开,十四枚)香豉(用丝绵包裹,四合)
以上两味药,加入四升水,先煮栀子,煮至剩下二升半,放入豆豉,再煮至剩下一升半,滤去药渣,分为两次服用。先温服一次,如果服药后呕吐了,就停止服用后续的药。
出现腹泻之后,烦躁之感愈发强烈,用手按压胃脘部位,感觉柔软,这种情况属于虚烦,适宜使用栀子豉汤进行治疗。
【注释】这一条承接上一条,是说在误用攻下之法导致下利后,没有出现其他各种逆症,只是反而更加烦躁。然而,按压胃脘部感觉柔软而不痞硬,这属于虚烦,所以也适宜用栀子豉汤治疗。如果按压胃脘部不柔软而是痞硬,那就属于实烦,应当用大黄黄连泻心汤了。
【集注】方有执说:“更烦”,本来就有烦躁,没有因为下利而消除,反而变得更加严重。
林澜说:这是下利后余热未清的病症。说“下利后”且下利已经停止,这种烦躁必然不是虚寒导致的,而是热邪遗留于胸中。按压胃脘部感觉柔软,虽然有热但并非实热,所以用这个方剂来清除虚烦。
程应旄说:热邪导致的下利会伴有烦躁,如果在下利之后出现烦躁,并且胃脘部不硬,这就是虚烦,是余热乘虚客居于胃中所致。
经过发汗、催吐、攻下等治疗后,出现虚烦而不能入睡的情况。如果症状严重,患者必定会在床上辗转反侧,心中感到烦闷懊恼,此时宜用栀子豉汤主治;若患者同时伴有气短症状,则宜用栀子甘草豉汤主治;若出现呕吐症状,宜用栀子生姜豉汤主治。
【注释】未经发汗、催吐、攻下治疗时出现的烦躁,大多属于热证,称为热烦;已经经过发汗、催吐、攻下治疗后出现的烦躁,大多属于虚证,称为虚烦。“不得眠”,指的是因为烦躁而不能安卧。如果症状严重,比一般的烦躁更为厉害,患者必定会在床上辗转反侧,心中烦闷懊恼。烦,是指心里烦躁;躁,是指身体躁动。身体辗转反侧,称为烦躁不安,这是三阴经的危重症候;心里辗转反侧,则称为懊憹,是三阳经的热证表现。懊憹,就是心中想要呕吐却吐不出来,烦闷困扰、不得安宁的状态。这是由于发汗、催吐、攻下之后,邪热乘虚侵入并留滞在胸中所导致的。此时既没有表证可供发汗,也没有里实证可供攻下,所以使用栀子豉汤,顺应病势,促使热邪上涌而排出体外,疾病自然能够痊愈。若出现上述症状,并且还伴有气短,这是热邪损伤了人体正气,应加用甘草来扶正;若出现呕吐,是热邪迫使水饮上逆,应加用生姜来散饮止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