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汗之后,脉象呈现浮数,伴有烦渴症状,宜用五苓散主治。
【按语】在“脉浮数”之后,应当有“小便不利”四字。如果没有这四个字,那么烦渴就属于阳明内热导致的口燥烦渴,是白虎汤的适应症。而当伴有小便不利的烦渴时,才是太阳经腑水热瘀结所导致的烦渴,属于五苓散的适应症。况且,若无小便不利的症状而使用五苓散,就会犯过度耗竭津液的禁忌。在《伤寒论》太阳上篇中,类似这样的证候有好几条,只有其中一条提到水入即吐,水液无法下行,所以没有“小便不利”的表述,但这条应该有“小便不利”四字。
【注释】“发汗已”,表明太阳病已经经过发汗治疗。脉象浮数,可知邪气仍然在表。如果小便通利而出现烦渴,这是邪气初入阳明,胃中有热,属于白虎汤证。如今小便不利且烦渴,这是太阳腑病,膀胱蓄水,是五苓散的适应证。所以使用五苓散,按照正确的方法服用,能够外疏表邪、内利小便,使表里之症都得以解除。
【集注】方有执说:“已”是指发汗完毕,并非说表证已经解除。烦渴的原因是膀胱蓄水,津液不能正常运化,所以用四苓散(猪苓、茯苓、泽泻、白术)来利水;脉象浮数,说明外表之邪尚未解除,所以凭借一味桂枝来调和营卫,这就是五苓散能够表里双解的原因。
伤寒患者,发汗后出现口渴症状,宜用五苓散主治;若不口渴,则宜用茯苓甘草汤主治。
【注释】这是对上一条内容进行补充,针对或渴而不烦,或烦而不渴的情况,分别给出不同的治法。伤寒发汗后,脉象浮数,汗出且烦渴,小便不利的,用五苓散主治。这里只说“汗出”,是省略了其他症状的表述。如果渴而不烦,表明水饮之邪盛于热邪,所以同样用五苓散主治,通过利水来化生津液。如果既不烦也不渴,说明里无热邪。仅有脉象浮数、汗出、小便不利,这是营卫不和的表现,所以用茯苓甘草汤来调和表证并利水。
【集注】郑重光说:伤寒原本无汗,这里的汗是因为发汗而出。上一条是烦且渴,这一条只是渴而不烦,里证相对较轻,但治法并无不同;如果连渴也没有,那就表明体内没有燥热,里证较少而表证较多。所以用桂枝汤的三分药量,五苓散的一分药量,体现以三分解表、一分治里的意思,改名为茯苓甘草汤,这是桂枝汤与五苓散的变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