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32分钟装完,”他指着左边,“B厂技术员当场说好,这是左边的事。可采购主管到现在没回话,这是右边的事。”
他顿了顿:“咱们干的是左边,可钱从右边来。”
阿珍小声说:“会不会是流程本来就慢?”
“慢没问题,”刘好仃说,“问题是慢到没声。我们不知道卡在哪,是比价?是预算?还是他们根本不想续?”
小林不服气:“至少人家没退设备,也没说不好用。”
“对,这是好事。”刘好仃在白板上画出一条线,“从进场到验收,平均6天,顺利。但从验收到明确说‘要再买’,目前是零。上回B厂主管说‘再看看’,到现在没下文。”
他用红笔圈出一个数字:“14天。这是行业平均复购决策周期。我们如果卡在上面,转化速度就不是快慢问题,是断不断的问题。”
阿珍低头翻记录:“那……要不要再打个电话问问?”
“已经问了。”刘好仃翻开笔记本,“我下午给B厂技术员打了,没找主管,就问他:‘如果下次装,你会推荐我们吗?’”
“他怎么说?”
“8分。扣的2分是‘怕审批拖’。”
小林皱眉:“这才第一家,数据太少吧?”
“三家都问了。”刘好仃调出汇总表,“第二家给7.5,第三家6.5。理由差不多:设备认可,流程没跟上。我们跑得快,但客户内部像在爬楼梯。”
阿珍忽然抬头:“那……我们是不是该盯盯他们的采购流程?”
“盯不了。”刘好仃摇头,“但得知道它在哪。从今天起,每家客户填反馈时,加一项:‘预计决策时间’。我们不催,但得记。”
几天后,第一份《实施效果初步观察简报》出炉。
首页写着三项积极信号:
客户现场验收通过率100%;
无返工、无故障记录;
首单试用期运行稳定。
末尾一行小字:“转化链路后端响应迟滞,建议增加客户决策流程跟进节点。”
刘好仃把文件打印出来,夹进文件夹,送去厂部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