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用机呢?”
“已经在调了,十分钟内换上。”
刘好仃看了眼时间:“先用移动终端手动录关键参数,别让数据断档。”
小李点头,转身去拿平板。刘好仃没走,蹲下来检查那台故障设备。外壳烫得没法久碰,但他还是摸了摸散热孔的位置,又翻开安装记录。
“设计时没考虑遮阳?”他自言自语。
小李回了一句:“原厂说南方厂房都有顶棚,咱们这个……是后来加的。”
刘好仃记下这一条,顺手在本子上画了个小标注:“设备适配性 ≠ 现场适用性”。
半小时后,新设备上线,数据流重新稳定。刘好仃让技术组把过去三天的手动记录和自动数据做了比对,误差控制在千分之二以内。
“不错。”他拍了拍小李肩膀,“下次写需求书,记得加一句:‘请考虑深圳夏天的太阳,它比你们的测试舱狠多了。’”
小李咧嘴笑了:“我这就发邮件,标题就写《关于贵司设备防晒问题的紧急函》。”
“别写函,”刘好仃眨眨眼,“附张照片,拍个温度计贴在机器上,显示68度,底下写:‘您家孩子中暑了。’”
全组笑翻。
一周后,最终评估报告出炉。
会议室比上次坐得还满。连包装组的老赵都来了,手里还拎着一袋刚买的凉茶。
刘好仃没急着讲数据,而是先放了一段视频——是生产线上午十点到十一点的实录。画面里,传送带匀速前行,AI质检仪的绿灯不断闪烁,操作工有条不紊地扫码、装箱,没人喊累,也没人皱眉。
“看得出来有变化吗?”他问。
老陈摇头:“看着跟平时差不多。”
“那就对了。”刘好仃切换PPT,“真正的提升,不是轰轰烈烈,是悄无声息。”
他点出第一张图表:有效产出时间占比从68%提升至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