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陈忽然举手:“那……能不能加个‘创意悬赏’?比如客户提个新点子,咱们做成产品,给他署名,再分点收益?”
“加。”刘好仃在白板上重重画了个勾,“就叫‘你的点子,我们的玻璃’。”
会开到一半,技术组的实习生小周溜进来,塞给他一张纸条:“服务器那边说,互动功能做不出来——用户发帖后,评论嵌套层级太多,页面会卡。”
刘好仃看完,把纸条折成纸飞机,嗖地一下飞进垃圾桶。“告诉他们,先做‘一楼发言,二楼回复’,别搞三层套娃。咱们不是要做知乎,是做‘玻璃茶话会’,聊得起来就行。”
散会后,团队分头行动。小陈带着设计组做社区UI,特意把主色调定成“玻璃蓝”——那种清晨阳光穿过玻璃时泛出的淡青色;小林和技术组攻坚互动系统,把“点赞”图标换成了一盏小灯,点一下,灯就亮;小王则开始拟第一封社区邀请函,开头写着:“亲爱的光之同行者……”
三天后,平台内测上线。刘好仃用小号注册,ID叫“玻璃老刘”,发了第一帖:“各位,咱厂后院种了片蓝雪花,花开时像碎玻璃铺地。你们那儿,有啥和玻璃有关的风景?”
底下零星冒了两条回复。一个是中东客户:“我们沙漠的黄昏,玻璃幕墙会把晚霞切成金色碎片。”另一个是日本客户:“我家窗上的霜花,每天都不一样。”
他笑着截了图,发到团队群:“看,星星开始亮了。”
可接下来一周,新增用户增长缓慢。小王愁得保温杯都不喝了,整天盯着后台数据:“日活才三十多个,还不如咱们公司人数多。”
刘好仃却不急。他让小陈在每一批发货的包装盒里夹了张卡片——半透明磨砂纸,印着社区二维码,背面写着:“扫码进群,你的玻璃故事,值得被看见。”
同时,他们在官网首页挂了横幅,标题是:“你用玻璃造梦,我们用平台记录。”
变化悄然发生。某天早上,刘好仃打开后台,发现一夜之间新增了六十七个用户。点开一看,原来是德国那位要求碳足迹报告的客户,在社区发了篇长文:“为什么我坚持追踪运输中的能耗?”底下热评第一:“原来不是你们太较真,是我们太麻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