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刘好仃点头,“价格透明,服务清晰,客户知道自己多花的钱买了什么,咱们也省了反复解释的功夫。”
会议开到一半,小林突然举手:“刘工,有个问题——客户提的需求,有些明显超出常规,比如巴西客户想要在玻璃边缘刻一句葡萄牙语诗,这算不算增值服务?”
“算。”刘好仃答得干脆,“只要不违法、不亏本、能做,就是服务。客户要的不是‘能不能’,是‘你愿不愿’。”
他站起身,走到白板前,拿起红色马克笔,在“客户需求”下面画了一条横线:“记住,咱们现在卖的不是玻璃,是‘被重视的感觉’。客户花多一点钱,就想听一句‘为您特别定制’。”
会议结束前,他特意提醒:“所有客户原始反馈,不管是邮件、语音还是聊天记录,全都存进‘服务档案库’,别删,别改,原封不动。以后咱们回头看,才知道客户最初到底想要什么。”
散会后,团队分头行动。小陈带着设计组开始做文化元素图库,把阿拉伯纹样、北欧极简风、日本浮世绘风格一一归类;小林和技术团队搭建服务配置系统,让客户能在下单页面勾选“包装风格”“附加文案”“物流提醒频率”;小王则联系各地合作厂,确认本地化生产的可行性。
三天后,第一轮需求清单交了上来。刘好仃坐在办公室,一页页翻看,眉头时而皱起,时而舒展。越南客户希望包装上加二维码,扫码能看玻璃生产过程;阿联酋客户要求所有沟通用阿拉伯语,且客服语气要“恭敬但不过分谦卑”;荷兰客户甚至提出,希望收到玻璃时,包装盒里附赠一包当地花种,寓意“建筑如生命,从土壤生长”。
他看得直笑,顺手在笔记本上记下:“增值服务,本质是‘共情变现’。”
第一批定制方案发出去后,反馈陆续回来。有赞的,也有质疑的。德国客户回复:“碳足迹报告很好,但价格比标准服务贵18%,是否合理?”法国客户问:“故事卡很美,但能否换成客户自己的项目照片?”
刘好仃立刻召集团队,成立“客户沟通小组”,一对一跟进。他亲自给德国客户写了封邮件,附上成本明细表,解释环保检测、数据追踪、第三方认证的支出,并提议:“如果您年采购量达到一定额度,这部分费用可减免。”对方第二天回信:“感谢透明沟通,我们愿意试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