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阳光斜斜地切进会议室,把桌角照得发白。刘好仃站在投影幕布前,手里捏着一支蓝色白板笔,笔帽被他咬过一圈,留下浅浅的牙印。他没急着说话,只是把昨夜整理好的客户洞察报告轻轻放在桌上,封面上那行手写的标题——“我们不认识的客户”——还带着一点墨迹未干的湿润。
小陈进来时手里端着两杯奶茶,一杯递给小林,自己嘬了一口,吸管发出“啵”的一声。她瞄了眼报告封面,笑了:“刘工,这标题像极了我前任分手短信的开头。”
没人接话,但气氛松了一点。
刘好仃点点头:“没错,我们确实‘不认识’他们。可现在,我们要开始‘认识’了。”
他转身在白板上写下三个字:怎么变?
“客户要的不是标准答案,是‘我懂你’。”他敲了敲白板,“所以问题来了——咱们怎么把‘懂’变成服务?”
小王啃完最后一口三明治,纸袋揉成团,精准投进垃圾桶:“想法是好,可咱们是玻璃厂,不是心理咨询室。”
“但我们可以做‘会聊天的玻璃厂’。”刘好仃笑,“比如德国客户要物流更新到小时,咱们能不能开发个小程序,让他们像查快递一样刷进度?”
小林眼睛一亮:“还能加个语音播报功能,早上九点自动推送:‘您订购的Low-E中空玻璃,已通过汉堡港清关’,配上德语播音腔。”
“再加个天气提醒,‘柏林今日有雨,建议延迟卸货’。”小陈补刀。
笑声炸开。
刘好仃趁热打铁:“这就是增值服务——不是卖玻璃,是卖‘省心’。”
他在白板上画了个圈,写下“增值服务”,又画了个更大的圈,写上“客户社区”。
“光服务还不够。咱们得让人觉得,选咱们,不只是买材料,是进了个‘玻璃圈’。”
“像微信群?”小王问。
“不止。”刘好仃摇头,“是技术交流、新品试用、案例分享,甚至——让客户教客户。”
小陈皱眉:“客户教客户?他们肯吗?”
“肯。”刘好仃肯定,“上回巴西那个视频,工人说‘看得见用心’,他愿意拍,就说明他想被看见。咱们给他个舞台。”
小林若有所思:“那咱们可以搞个‘全球玻璃匠人计划’,邀请客户分享他们的项目故事,咱们剪成短视频,配上字幕,发到海外社媒。”
“还能搞线上沙龙。”小陈接上,“比如‘中东建筑美学与玻璃搭配’,请那边的设计师来讲,咱们提供翻译和直播支持。”
刘好仃在白板上快速记下关键词:线上沙龙、客户故事、技术共享、多语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