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定下方向:数据要,但不能唯数据。每个人的成长,得用“看得见的手”和“听得见的声音”来验证。
接下来三天,评估组忙得脚不沾地。
培训部调出所有培训视频,一段段回放;人事安排一对一访谈,问的不是“你学了啥”,而是“哪一刻你觉得脑子突然通了”;技术组则组织了五场实操测试,从设备调试到工艺改良,全真模拟。
最有趣的是小陈那场汇报复审。
视频一开,她站在荷兰实验室的白板前,英语说得磕磕巴巴,但手势飞快,像在空中画画。说到关键处,她突然停下来,指了指墙上的钟:“你们看,现在是下午三点,阳光角度和咱们厂东区测试间一样。如果我们把涂层响应时间调整0.3秒,是不是就能捕捉到这个光区?”
评审组的人都愣了。
“她不是在汇报,”小李说,“她是在现场做实验。”
刘好仃笑了:“这才是‘能听见光的人’。”
另一头,老王的实操测试也出了结果。
那批玻璃表面看不出问题,但透光率波动异常。老王戴上老花镜,拿放大镜一点点扫,最后停在左下角一处几乎看不见的划痕上。
“这儿,”他指着,“应力集中点。不出三天,会裂。”
技术组切片验证,果然。
刘好仃看着报告,轻声说:“有些人走得慢,但每一步都踩在点上。”
评估进入尾声,人才储备统计也完成了。
总数:37人。
其中,8人完成海外培训并顺利返岗,15人正在国内轮岗培养,14人通过校园招聘加入“寻光者计划”预备队。平均年龄32.6岁,本科及以上学历占比91%,关键技术岗位后备力量翻了一倍。
小林把数据做成图表,投影在白板上,像一片向上生长的森林。
“比去年多了快两倍。”她有点激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