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一样,是懂得。”刘好仃走到白板前,写下三个词:“理解、尊重、共鸣。”
“我们不用变成他们,但得让他们觉得,我们懂他们的‘为什么’。比如阿卜杜拉要茶礼,不是流程,是尊严;山田守时,不是规矩,是秩序感;玛利亚问‘tudo bem’,不是寒暄,是确认自己被看见。”
小林忽然说:“就像玻璃。”
三人都愣了。
她指了指窗外的幕墙:“透明,但有厚度。看得见彼此,但中间那层,得慢慢磨。”
刘好仃看着她,笑了:“这话说得,比我白板上的强。”
会议定在上午十点,非正式,只叫了老陈和小林。刘好仃没放PPT,也没列KPI,而是把三段客户原话打在屏幕上:
“你们很专业……但还是中国人。”
“我以为你们早忘了。”
“你们是不是住在我们家附近?”
“这三句话,一个说距离,一个说记忆,一个说归属。”他停顿,“我们解决了前两个,现在,得碰第三个。”
他宣布成立“文化融合预研小组”,由老陈牵头,整合客服、市场、研发的骨干。任务有三:第一,梳理品牌自己的文化基因——我们到底信什么?第二,建跨文化敏感词库,避免“好心说错话”;第三,收集客户自发提到品牌时的文化联想,比如“像邻居”“如茶未凉”。
“不做宣传,先做倾听。”他说,“文化不是我们讲的故事,是他们心里的印象。”
小林举手:“那……我们怎么知道他们心里怎么想?”
“从他们怎么形容我们开始。”刘好仃打开一个新文档,命名为“文化错位信号库”。
“所有‘像’‘仿佛’‘以为是本地’的表达,都存进去。这些不是赞美,是错位的信号——他们愿意把我们往‘自己人’拉,但我们还没站稳位置。”
他写下“文化错位信号”六个字,笔尖在“错位”上顿了顿,又在“位”字下画了双线,轻轻圈住。
老陈看着那圈,忽然说:“这字眼有意思。‘位’,是位置,也是地位,还是方位。”
“对。”刘好仃点头,“我们得找到自己的‘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