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林已经在本子上画了起来。左边是深圳车间的手工模具台,右边是德国工厂的自动化流水线,中间一条波浪线,写着“数据流”。
“像不像咱俩之间传纸条?”阿芳凑过去看。
“传得快就行。”小林笑,“总比靠吼强。”
七点四十分,交接班铃响。刘好仃合上手机,把U盘拔下来,塞进工作日志本里。那本子封面的“安全生产奖”贴纸已经翘得像要起飞。
“今天开始,加个环节。”他说,“每天早上,十五分钟,‘每日一技’。”
“啥意思?”老张问。
“轮流讲。”刘好仃看着三人,“谁看到有用的,就分享一个。不求多,就求能听懂。”
“那谁先来?”阿芳问。
“我。”刘好仃从本子里撕下一页纸,走到墙边,用胶带贴上。纸上写着三栏:
技术名称
国外怎么用
咱们能学哪点
右下角,他用红笔画了个小灯泡。
“观察,关联,验证。”他说,“咱们不搞花架子,就看一件事——它能不能让咱们更快知道‘东西去哪了,人用了没,有没有变’。”
小林举手:“我今天看到日本一家厂,用算法预测模具寿命,准确率92%。”
“92%?”老张不信,“那剩下8%呢?炸了算谁的?”
“所以得看他们怎么校准。”刘好仃接过话,“数据不准,机器再聪明也白搭。”
阿芳已经在本子上写下:“日本某厂,模具寿命预测,准确率92%。”她盯着那个数字,又在下面画了三个圈。
“干吗画圈?”小林问。
“总觉得……”她没说完,只把本子合上,夹进饭盒底下。
中午休息时,三人围在电视前,刘好仃把几份资料重新整理,标出重点。德国的温控、日本的预测、美国的客户反馈系统……一个个案例被拆解成“做了什么”“解决了什么问题”“我们有没有类似痛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