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就是我们的根。”刘好仃指着白板,“接下来,就是怎么让它开枝散叶。”
第二轮会议紧接着开始,主题是传承的方式和流程。
“线上部分我来负责。”小周主动请缨,“我们可以做一期‘工厂记忆’专栏,每周更新一次。视频剪辑可以加点动画特效,让内容更生动。”
“线下活动也不能少。”老李清了清嗓子,“比如每月一次的‘故事分享会’,地点就安排在休息区,时间放在午饭前半小时,大家吃完饭刚好听一听。”
“互动环节也要设计。”刘好仃补充,“比如现场提问送小礼品,或者让大家写下自己的故事投进‘记忆信箱’。”
“这个主意不错。”小林点头,“还可以搞一个‘文化墙’,把精选的故事打印出来,挂在车间走廊。”
“对,这样大家每天都能看到。”刘好仃眼睛一亮,“而且我们要保证这些内容不会只火一阵子,而是持续不断地出现,变成一种日常。”
于是,流程图被画了出来:采访→整理→审核→发布→反馈→优化,形成一个闭环。每个环节都有专人负责,时间节点也被标注清楚。
“这样一来,文化传承就不会只是喊口号。”小周指着流程图,“而是一个活生生的过程。”
“没错。”刘好仃点点头,“文化不是死的,它是流动的,得让人参与进来,才能真正传下去。”
最后一轮会议是对整个体系进行整合审查。
“现在问题来了。”小林指着流程图,“如果某个月没人愿意分享故事怎么办?或者某个视频拍得太沉闷没人看呢?”
这个问题让会议室陷入短暂沉默。
“我们得留一手。”刘好仃拿起笔,在流程图边上添了个“文化种子库”的图标,“平时收集好的素材,一旦哪期内容不够,就拿出来备用。另外,每个月的主题提前定好,比如‘师傅带我入门’‘我在厂里哭过的一天’,引导大家分享方向。”
“还有反馈机制。”老李插话,“每次活动结束后做个简单调查,看看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