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从会议室的百叶窗缝隙里漏进来,在桌面织成一道道金线。刘好仃坐在老位置上,手里捏着那本泛黄的企业文化手册,封皮上的字已经有些模糊了,像是被岁月磨去了锋芒。
“今天得把内容定下来。”他翻到第一页,指着一行手写的批注,“你们看,这句‘玻璃虽冷,人心却热’,是我们厂子最开始的时候,老厂长亲自写的。”
小林靠在椅子上,手里的笔转得飞快:“问题是,现在有太多故事可讲了,咱们到底挑哪些?”
这话一出,会议室里顿时热闹起来。
有人主张选那些轰动一时的大事件,比如第一次出口订单成功;也有人坚持要选普通员工的小故事,比如某个夜班抢修设备的经历。讨论声此起彼伏,像是一锅煮沸的汤。
“大家静一下。”刘好仃敲了敲桌子,声音不大,但带着一股温和的力量,“我们不是编年史,也不是写英雄榜。我们要的是能让人记住、能传下去的东西。”
他翻开笔记本,里面密密麻麻记满了上次会议的要点和员工反馈。“有个女工说,她刚来时师傅教她怎么判断玻璃有没有微裂纹,那是她第一次觉得这份工作不只是体力活,而是手艺。这种细节,比任何口号都打动人。”
会议室安静了几秒,大家都低头看着手里的资料。
“那我们就按这个标准来筛选。”小周率先表态,“真实、有温度、能共鸣。”
于是,分组讨论正式开始。每组拿一堆访谈记录和问卷结果,像淘金一样筛选出那些闪光的故事片段。
两个小时后,一张张便利贴贴满了白板,上面写着一个个名字、事件、关键词。刘好仃站在前面,一边整理一边念叨:“王师傅的‘三不原则’——不偷懒、不推诿、不糊弄……李姐的‘夜班日记’……还有那个‘玻璃瓶里的人生哲理’。”
“等等,”小林突然打断,“你说的那个瓶子是什么意思?”
“哦,是新来的实习生写的。”刘好仃笑了笑,“他说有一次看到老师傅把一个废品玻璃瓶擦干净,摆在窗边当花瓶,说‘就算没用,也有它存在的意义’。”
会议室里一片轻笑,但笑意里透着点别的东西,像是某种柔软的情绪。
“这个得留下。”小周点头,“太有画面感了。”
最终,他们选出十二个代表性故事,涵盖不同岗位、不同年代,甚至包括几次失败的经验教训。每一个都被编号归档,旁边还贴着照片和录音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