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好仃坐在会议室靠窗的位置,阳光透过玻璃斜照进来,在桌面上画出一道金线。他面前摆着几页写满字的笔记本,纸角有些卷边,像是被反复翻阅过。
“昨天整理完数据之后,我睡得特别踏实。”他一边说,一边用手指轻轻摩挲那本笔记本的封面,“不是因为任务完成了,而是觉得我们终于摸到了文化的脉。”
小林坐在对面,手里端着一杯刚泡好的茶,闻言笑了笑:“您这话说得有点像演讲稿开头。”
“这不是准备开讲嘛。”刘好仃眨眨眼,“你信不信,等会儿开会的时候,我肯定要说这句话。”
会议室里陆续有人进来,大家围坐在长桌两侧,气氛轻松但专注。每个人手里都拿着上一章整理出来的员工反馈资料,还有那张写着“真实性 · 参与感 · 故事化”的白板照片。
“今天我们正式开始制定文化传承机制。”刘好仃敲了敲桌面,声音不大,却让整个会议室安静下来,“先说清楚一点——我们不是要编一套高大上的口号,而是要让大家真真正正地感受到,这个厂子是有‘根’的。”
第一个讨论点是关于文化传播的方式。年轻的小周立刻举手:“我觉得可以多用线上平台,比如公众号、短视频什么的,现在大家都刷手机,传播效率高。”
“线下活动也不能少。”老李推了推眼镜,“像你说的那些视频,看一眼就划走了,哪有面对面听个故事来得真切?”
会议室里顿时热闹起来,有人支持线上,有人坚持线下,还有的提出两者结合。刘好仃没打断,只是笑着听着,偶尔在笔记本上记下几个关键词。
等到大家说得差不多了,他才开口:“你们说的都有道理。其实,咱们的目标不是选哪个方式,而是怎么把‘真实的故事’传出去,让人愿意听、听得进去。”
他翻开笔记本,指着一页记录:“有个工人说,希望听到真实的人和事。所以我们可以这样做:线上发布老员工口述故事,配上照片和录音;线下办分享会,让新老员工坐在一起聊聊。”
小周眼睛一亮:“还可以做个‘工厂记忆’专栏,每周更新一期,做成系列。”
“对头!”刘好仃竖起大拇指,“这样线上线下联动,既有内容,又有互动,参与感不就来了吗?”
会议继续推进到第二个议题:传承的内容该侧重什么?
这个问题一抛出来,会议室又热闹了。一部分人主张重点讲工厂的发展历程,毕竟这些年从一个小作坊做到现在的规模,确实不容易;另一部分则认为应该多讲员工的故事,毕竟文化是人创造的,也是人在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