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有没有注意到,”小林突然插话,“很多员工提到的‘老故事’,并不是那种官方宣传片式的,而是他们自己亲身经历的事,比如设备故障时大家一起抢修,或者某个师傅带徒弟的细节。”
“对啊。”刘好仃点头,“这些故事虽然小,但真实、有温度,更容易引起共鸣。”
于是最终决定,以员工个人奋斗为主线,穿插工厂发展的重要节点,形成一条“人与厂共成长”的叙事脉络。
“接下来就是具体形式了。”刘好仃翻开另一页笔记,“文档、视频、访谈、座谈会……都可以用上。关键是要让每个环节都能让人参与进来,而不是被动接受。”
第三个议题是关于文化活动的频率和规模。这个话题一提出来,大家又分成了两派。
“小型活动频率高,覆盖面广。”小周还是站在年轻人的角度,“每次主题不同,可以让更多人有机会表达自己。”
“大型活动影响力更大。”老李这次倒是跟小周站一边,“比如搞一个文化节,集中展示企业文化,还能对外宣传。”
刘好仃听完,点了点头:“这两个方向其实不冲突。我们可以每月一次小型分享会,每季度一次大型文化节。小型的是常态化的文化滋养,大型的是阶段性成果展示。”
“那活动的主题呢?”有人问。
“这个简单。”刘好仃拿起笔在纸上写了几个例子,“比如‘我眼中的老师傅’‘我在厂里的第一年’‘那个让我印象最深的瞬间’……都是贴近员工生活的题目,谁都能说几句。”
会议室里响起一阵笑声,气氛更轻松了。
“还有一个问题。”小林突然想起,“这些内容怎么保存下来?不能只是一次性活动吧?”
“当然不能。”刘好仃看向角落里一直没怎么说话的老王,“老王,你觉得这事谁来负责合适?”
老王愣了一下,随即点点头:“我可以试试。我平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