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好仃站在玻璃幕墙上,看着自己倒影在阳光下的轮廓。他习惯性地摸了摸口袋里的保温杯,杯壁还残留着早上泡的枸杞茶的温度。这几天,知识管理的改进方案已经推行了一段时间,大家的努力开始有了看得见的成果。
“刘哥,数据都整理好了。”小林抱着一摞报表走进来,脸上带着点兴奋。
“来得正好。”刘好仃把椅子拉出来,“咱们得把这些数据理清楚,看看到底有没有效果。”
会议室里,李姐和王师傅已经坐在桌边,各自翻着手里的资料。李姐抬头看了眼小林:“你这报表比上次整齐多了,看来是下了功夫。”
“那当然。”小林坐下,翻开第一页,“不过数据是好是坏,还得靠你们来判断。”
“先别急着下结论。”刘好仃笑了笑,“咱们先把数据核对一遍,别因为统计误差影响判断。”
大家开始逐条比对,从轮值编辑的更新频率,到问答角的互动次数,再到视频上传的数量和观看量。过程中,果然发现了一些小问题,比如某个时间段的记录漏掉了,还有几个标签分类出现了重复。
“这事儿不能马虎。”李姐一边调整表格一边说,“我们做知识管理,就是要讲究一个‘准’字。”
“对,数据准了,结论才靠得住。”王师傅点头,“不然就像做玻璃,误差大了,最后装不上去。”
“你们说得对。”刘好仃一边记录一边笑,“咱们这知识库,可不能是豆腐渣工程。”
经过一下午的核对,最终的数据终于整理完毕。刘好仃把所有数据汇总成一份报告,又加入了一些实际案例,比如某个车间通过知识库找到了一个解决设备故障的方法,节省了整整两天的停工时间。
第二天,刘好仃带着报告走进了管理层的会议室。几位主管坐在长桌两侧,神情有些怀疑。
“刘师傅,你说知识管理提升了企业创新力和竞争力,这数据……会不会太理想化了?”一位主管翻着报告问。
“您说得对,数据是理想了点。”刘好仃笑了笑,“但它背后的故事,可能比数据本身更真实。”
他打开投影,展示了几段员工在知识分享会上讨论的画面,又放了一个视频,是某个新产品设计团队在会上提出创意的全过程。
“这个新产品的设计灵感,就是从一次问答角的讨论中来的。”刘好仃指着屏幕,“他们提的问题,是关于玻璃强度和结构的优化,后来被研发部采纳,成了新系列的核心卖点。”
管理层的人纷纷点头,气氛慢慢变得轻松。
“我们不是在做数据游戏。”刘好仃收起报告,“我们是在搭建一个能让人成长、让企业进步的平台。知识不是死的,它得流动起来,才能产生价值。”
会议结束时,主管们对这份报告表示了认可,甚至有人提出,可以考虑把这套知识管理模式推广到其他车间。
刘好仃走出会议室,阳光正好,他眯着眼抬头看了看天空,感觉整个人都轻快了不少。
回到办公室,李姐正和小林讨论着什么,王师傅在一边敲着键盘。
“怎么样?”李姐问。
“挺顺利的。”刘好仃坐下,“他们接受了,还说要推广到其他部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