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季的回声
梅雨季节的第七天,林深在便利店屋檐下第三次遇见那个穿蓝布衫的老人。
雨丝像被揉碎的玻璃,斜斜插进湿漉漉的柏油路。老人总在傍晚六点十分出现,背着褪色的帆布包,站在关东煮柜台前盯着冒着热气的汤桶,却从不买东西。林深数着他袖口磨出的毛边,忽然想起父亲生前常穿的那件中山装。
“要尝尝萝卜吗?”林深递过试吃的小纸杯时,老人的手指像枯树枝般蜷了一下。他接过杯子的瞬间,帆布包带断了,滚出个铁皮饼干盒,里面的黑白照片散落一地。
最上面那张是穿军装的年轻人,站在褪色的红砖墙前,身后的石榴树开得正盛。林深认出那是拆迁前的老城区,去年夏天她还在那里拍过纪录片。
“他是我弟弟,”老人用袖口擦了擦照片上的水渍,“五八年走的,去支援西北建设,再也没回来。”饼干盒底层压着泛黄的信封,邮戳是1963年的,地址栏被雨水泡得模糊,只依稀可见“青山区”三个字。
林深的心猛地一缩。她外婆住的老房子就在青山区,去年整理阁楼时,发现过一叠没人认领的信件,收信人叫“陈建国”。
雨停时,老人要走了林深的地址。“要是你外婆家有旧信,麻烦留意一下。”他的蓝布衫被雨水浸成深色,背影在暮色里缩成小小的一点。
三天后的清晨,林深在纪录片素材里找到了熟悉的红砖墙。镜头扫过墙角时,有个扎麻花辫的姑娘正踮脚摘石榴,树下站着穿军装的年轻人,眉眼间竟和老人有几分相似。字幕显示拍摄时间:1987年6月。
她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去了老城区档案馆。管理员翻出泛黄的户籍册,在1958年的迁出记录里,果然有“陈建国”的名字,备注栏写着:支援酒泉卫星发射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