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城的冬天,向来吝啬阳光,天色是那种沉甸甸的灰白,压得人胸口发闷。细碎的雪粒子不知疲倦地敲打着玻璃窗,发出细密的沙沙声,像谁在低语。我站在小厨房的灶台前,盯着锅里那汪深红色的汤汁。小火慢炖,红豆早已酥烂成沙,在锅里咕嘟咕嘟冒着细密的气泡,浓郁的甜香混合着氤氲的热气,一股脑儿地扑在脸上,有点闷,又有点让人心安。
窗玻璃上凝着一层薄薄的水雾,我用指尖无意识地在上面画着圈,指尖冰凉。锅里翻滚的红豆汤,颜色像极了小时候第一次见杨九郎,他穿的那件大褂袖口里不经意露出的红绳结。
今天是十二月十二号,我林晚的十八岁生日。也是我给自己定下的,向杨九郎摊牌的日子。
深吸一口气,那熟悉的甜香似乎给了我一点微不足道的勇气。我小心翼翼地关掉火,找出那个用了好几年、边缘有点磕碰的白瓷碗。碗壁温润,捧在手心,暖意顺着指尖一点点蔓延上来。我舀了满满一碗,赤豆沉甸甸地卧在碗底,汤汁浓稠得恰到好处,上面漂浮着几颗饱满圆润的桂圆干。他胃不好,又总忘记按时吃饭,后台后台,后台那点盒饭,哪能养得好人?这碗红豆汤,是我能想到的最熨帖的暖意。
套上厚厚的羽绒服,围巾严严实实地裹住半张脸,只露出一双眼睛。我捧着那碗滚烫的心意,像个捧着易碎珍宝的贼,一头扎进外面刀子似的寒风里。雪粒子打在脸上,微微的刺痛感反而让我混乱的心跳稍稍平复了一些。脚下的积雪咯吱作响,每一步都踏得格外清晰,像是在丈量着通往某个未知终点的距离。
“三庆园”那块熟悉的匾额在灰白的雪幕里透出些暖黄的灯光。后门虚掩着,里面隐约传来几声吊嗓子的高腔,还有夹杂着京片子的大声谈笑,是郭麒麟那极具穿透力的声音在嚷嚷着什么。一股混合着茶叶、油彩、木头和人体热气的复杂气息扑面而来。德云社的后台,永远像一锅永远在文火上煨着的老汤,热闹、嘈杂,带着一种奇异的、让人眷恋的烟火气。
我轻手轻脚地走进去,尽量不引人注意。后台空间不大,堆满了箱笼道具和大衣。几个刚下场的年轻学员凑在角落的桌子旁扒拉着盒饭,看见我进来,都笑着点头打招呼:“晚晚姐来啦?”我含糊地应着,目光急切地在攒动的人头和缭绕的烟雾里搜寻那个熟悉的身影。
终于,在靠近暖气片的那一小块稍微安静些的地方,我看到了他。
杨九郎正斜倚在一把旧椅子上,手里捧着一个保温杯,微微低着头,听旁边的张云雷说话。暖气片烘烤着他半边身子,暖黄的灯光落在他有些疲惫的脸上,勾勒出温和的轮廓。他今天穿了件深灰色的羊绒衫,衬得人有些清瘦,没化妆,眉宇间带着一丝掩不住的倦意,眼下泛着淡淡的青影。大约是刚对完活,或者刚歇下来喘口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