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岭深处药香来
晨雾像一层薄纱,轻轻拢着连绵的苗岭。山脚下的翁草村刚从沉睡中醒来,木楼的屋檐滴着昨夜的雨水,混着空气中若有若无的草药香,在青石板路上洇出淡淡的水痕。
王阿婆挎着竹篮穿过晒谷场时,看见自家"百草居"的招牌被晨露洗得发亮。招牌上用苗汉双语写着店名,旁边雕刻的金银花图案还沾着点湿意——那是去年改民宿时,孙女阿秀特意请镇上木匠做的。
"阿婆,早啊!"村口的石板路上,背着药篓的老支书龙建国笑着打招呼,篓子里的艾草和薄荷随着他的脚步轻轻晃动,"今天的客人该到了吧?"
"是啊,上海来的那家人,说九点到。"王阿婆掀开竹篮上的蓝布,露出里面刚蒸好的黄精糕,"特意蒸了这个,城里客人怕是没吃过。"
龙建国凑近闻了闻,艾草的清香混着黄精的甘甜钻进鼻腔:"还是阿婆您懂行。当初要不是您带头把老屋改成民宿,咱们村哪有现在的光景。"
王阿婆摆摆手,眼角的皱纹挤成一朵花。她还记得三年前的翁草村,年轻人大多外出打工,留下的老人们守着空荡荡的木楼,地里种的草药除了卖给镇上的收购站,再没别的用处。直到镇里要建苗医康养小镇的消息传来,龙建国带着村干部挨家挨户劝说,她才咬着牙把儿子留下的老屋收拾出来,成了村里第一家苗医主题民宿。
那时的木楼还是土坯墙,楼上的房间只够摆下两张木床。阿秀放假回来帮忙,在墙上画了苗族药罐和草药图谱,又把王阿婆平日里泡的杜仲酒、熬的艾草茶摆出来,没想到竟真的迎来了第一批客人。
"吱呀"一声,村口的观光车停在晒谷场边。穿着冲锋衣的一家三口从车上下来,小女孩抱着布娃娃,好奇地打量着挂在木楼廊下的药草束。
"是张老师一家吧?"王阿婆迎上去,把黄精糕递过去,"尝尝这个,用咱们山里的黄精和糯米做的,补气血的。"
张敏接过糕点,温热的触感从指尖传来,咬下去时清甜中带着点草药的微苦,回味却格外清爽。她丈夫李哲正举着相机拍廊下的药草,女儿朵朵已经被墙上的苗绣吸引,小手指着绣着天麻图案的挂毯问:"奶奶,这个是什么呀?"
"这是天麻,治头疼的好东西。"王阿婆拉着朵朵的手往屋里走,"楼上房间晾了艾草,睡在里面蚊子不咬,还能睡得香呢。"
说话间,隔壁的"银饰坊"民宿传来叮叮当当的声响。那是村民石勇家,他家的民宿主打苗医银疗体验,石勇的媳妇正用苗家传统技法打制银刮痧板。去年靠着民宿和银器销售,石勇不仅把在外打工的儿子叫了回来,还在镇上买了新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