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意外的交汇点
转机发生在一次临时召开的项目进度会上。双方各自汇报了近期的成果和瓶颈。陈建国团队展示了他们对干扰信号时域、频域特征的最新分析,特别是他们通过大量实验总结出的几个关键参数——干扰信号的频率稳定度、能量耦合系数,以及一个他们暂时称之为“环境敏感度因子”的变量。
“……我们发现,这个‘环境敏感度因子’与周围电磁场的背景强度和均匀度密切相关。”陈建国指着一张图表,“当我们在实验室人为增强或调整某一特定频率的环境电磁场时,模拟出的干扰信号频率会发生微小的偏移。”
林薇原本有些心不在焉地听着,听到这里,她猛地坐直了身体。“偏移?”她立刻联想到自己小组那不断失效的自适应加密协议,“陈工,您是说,干扰信号的频率……可以被环境电磁场调控?”
陈建国愣了一下,似乎没料到这个搞量子加密的年轻组长会对他们的“传统”研究有如此敏锐的反应。“理论上……是的。但这只是在非常可控的实验室环境下,而且偏移量很小,只有几十到几百赫兹。”
“几十到几百赫兹!”林薇的声音里带着抑制不住的兴奋,“这对我们来说太重要了!我们的量子通信频段是极其精确的,只要能让干扰信号的频率偏离这个频段,哪怕只有几百赫兹,我们的加密协议就能重新获得优势,干扰强度会呈指数级下降!”
她立刻起身,走到白板前,快速画出量子通信的频段范围和干扰信号的覆盖区域。“看,我们的自适应算法一直在试图在这个‘重叠区’里玩‘躲猫猫’,但如果能主动让干扰信号‘走开’,离开这个重叠区,问题不就从根本上解决了一部分吗?”
会议室里的气氛瞬间变得热烈起来。一个是从干扰源产生机制入手,试图理解“为什么”;一个是从通信防御入手,寻求“怎么做”。此刻,这两个看似不相交的圆,终于找到了一个关键的切点。
第三章:数据与经验的碰撞
合作迅速展开。起初,还有些磕磕绊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