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粒交响:当传统遇见量子》
第一章:平行线上的微光
深冬的夜,像一块浸透了墨汁的绒布,沉甸甸地压在“量子通信安全联合实验室”的楼顶。实验室分为两个泾渭分明的区域,隔着一条不算宽敞的走廊,像是两个平行的世界。
走廊左侧,是“传统电磁技术研究组”。这里的空气里似乎总弥漫着一股老旧机器和焊锡的味道。示波器上跳动着略显滞涩的波形,几张巨大的白板上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公式、电路图和各种手绘的干扰源模型。组长陈建国,一位头发花白、戴着厚镜片的老工程师,正带着几个年轻组员,围着一台嗡嗡作响的老式信号发生器。
“看,这个频段的异常波动又出现了。”陈建国用铅笔尖点了点示波器上一个微小的毛刺,“和上次在青海观测站记录到的干扰信号特征高度相似。”
年轻的工程师小李皱着眉:“陈工,我们已经反复模拟了各种工业电磁环境、自然电磁现象,甚至太阳活动周期……但这个干扰源的产生机制还是像团迷雾。它好像……知道我们的通信频段一样,总能精准地‘卡’在那里。”
陈建国没说话,只是指了指旁边一个布满旋钮和开关的金属箱子——那是他们自己搭建的干扰信号模拟装置。“我们对‘机制’的理解还太浅。不是知道频段就够了,是它为什么能在那个频段产生如此稳定且具有破坏性的干扰?能量是如何耦合进去的?这背后一定有某种我们尚未掌握的规律。”他的声音带着疲惫,但眼神依旧锐利。
走廊的右侧,是“量子通信与自适应加密研究组”。这里则是另一番景象:冰冷的金属光泽,静默运行的服务器阵列,巨大的显示屏上流淌着变幻莫测的彩色数据流和三维模型。组长林薇,一位穿着干练西装、眼神明亮的年轻女科学家,正盯着屏幕上一组不断刷新的加密协议效率曲线。
“又下降了3个百分点。”林薇的指尖在触控板上快速滑动,“干扰信号的‘污染’越来越严重了。我们的自适应加密算法一直在试图动态规避,但干扰源似乎也在‘进化’,总能找到新的漏洞或者薄弱频段。”
她的副手,数据分析专家小张,推了推眼镜:“林组,根据最新的监测数据,干扰信号的频谱特征……似乎和我们上次在陈工他们那里看到的模拟结果有几分相似。特别是那个奇怪的频率抖动模式。”
林薇沉吟着:“相似?有多相似?陈工他们研究的是干扰信号的‘产生’,我们研究的是如何‘防御’。如果两者能结合起来……”她没有说下去,但眼中闪过一丝亮光。两个小组虽然在同一个实验室,目标都是解决量子通信面临的干扰危机,但研究路径和方法截然不同,交流并不频繁,更像是在两条平行线上各自摸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