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6 章:武备封存(至元二十七年?和林武备库)
和林武备库的朱漆大门在辰时开启,门环的青铜兽首经虎卫营擦拭后泛光,与至元十年铸造时的规制严合。库吏周显(老周之子)带着工匠团队清点兵甲,账簿按 “左蒙右汉” 分栏:蒙古式甲胄记于左侧,用狼毫笔标注 “北地甲”;汉式甲胄记于右侧,以羊毫笔注 “南地甲”,中间用朱砂画界,与《武备志》“北骑南步分储” 的规范一致。
萧虎亲临库前核验清单:平定乃马真后叛乱的兵甲共三百六十副,蒙古怯薛的皮甲与铁甲混编一百八十副,汉人虎卫营的札甲一百八十副,数量均等。“每副需标注‘至元二十七年平叛用’,” 他用象牙尺比对甲胄编号,编号规则为 “蒙甲北 - 壹至壹捌零”“汉甲南 - 壹至壹捌零”,“缺一不可入册,” 这是防止私藏的 “编号制”。库内的木架提前检修,横梁承重测试达 “每架承甲十副”,符合《武备存储则例》的安全标准。
蒙古千户帖木儿(非叛党)与汉人将军张晋共同验甲,蒙古式甲胄侧重皮革柔韧度:用桑皮纸擦拭皮甲内侧,无霉斑且油脂均匀者为 “上佳”;铁甲片的铆钉间距需三寸,含碳量四分,与符牌库的铁矿粉标准一致。帖木儿用匕首轻划甲片,划痕浅且回弹者合格 —— 这是成吉思汗时期传下的 “划痕验甲法”。
汉式甲胄的核验更重结构完整性:张晋检查披膊的环扣衔接,每副甲需能灵活转动 “抬臂过顶”,胸甲的铜钉排列呈 “品” 字形,与《武经总要》的 “宋式甲制” 一脉相承。验甲官用测厚仪测量甲片:蒙古甲片厚二分五厘,汉甲片厚二分三厘,但防御力经测试均等 —— 箭簇在百步外射击,均能抵挡七石弓的冲击力。核验不合格的三副甲胄被立即送回军械坊返修,库吏在《验甲册》上注明 “甲片松脱”“铆钉锈蚀” 等瑕疵。
武备库按 “左北右南” 划分存储区:北侧区域铺驼毛毡,蒙古式甲胄按 “十副为列” 悬挂,每列间距五尺,甲胄的狼首纹朝向北方 —— 象征草原部落的护卫方向;南侧铺汉地麻布,汉式甲胄以 “五行” 排列,每行三十六副,胸甲的兽纹朝南,与中原 “面南而治” 的传统呼应。两区之间设巡检通道,宽三尺,地面嵌青铜界碑,刻蒙汉双语 “北甲南甲分界”。
库吏周显带着工匠调整甲胄悬挂高度:蒙古甲的挂钩距地面六尺,便于骑兵快速取用;汉甲挂钩低五寸,适配步兵穿戴习惯。每副甲胄的颈甲处悬挂木牌,用蒙汉双语标注 “至元二十七年平叛用” 及编号,木牌涂防潮漆,与甲胄的防腐处理同步。“甲胄间距需留两指宽,” 周显对学徒道,祖父传下的《守库要诀》强调 “通风防朽”,这是武备库的百年规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