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建国坐在火塘前烤棉鞋。火苗舔着鞋底,腾起的热气里混着塬坡的槐木香与马里的椰枣香。小妹抱着陶罐蜷在他身边,罐里装着新煮的双塬面:"哥,马里的娃娃冬天吃啥?"建国往她碗里添了块烤红薯:"吃稷米粥,就着辣木咸菜,"他指了指火塘上的陶罐,"跟咱塬坡的面汤一样,暖身子。"小弟突然指着窗外:"哥,雪把塬坡堆成马里的沙丘了!"
又过了几日,塬坡的字纹陶出窑了。建国用铁钳夹出第一只陶罐,罐身上的"丰安"等字与马里的吉祥纹交织,像塬坡的梯田叠着马里的沙丘。小妹拍着手笑:"哥,这罐上的字比塬坡的春联还亮!"马里陶工摸着罐身,指尖划过凸起的笔画:"建国娃,这罐能装书信不?"建国点头:"能。塬坡的字装马里的信,马里的沙装塬坡的话,都中。"
晌午时分,塬坡的孩子们围在窑厂前,往字纹陶罐里塞越冬的菜种。小弟在罐底铺了层塬坡的麦草,小妹则放了包马里的辣木籽:"等开春,让阿依莎把籽种在沙丘上。"马里陶工递来椰枣叶编的防潮垫:"俺们马里存种子用骆驼毛垫,你们用麦草,都是护种。"
暮色降临时,塬坡的商队要出发了。马里娃娃们追着陶车跑了好远,阿依莎往小妹手里塞了个椰枣木筒:"姐姐,里头是马里的雪莲花种子!"小妹攥着木筒,看筒身上的马里图腾与塬坡字纹相互缠绕:"阿依莎,明年塬坡的雪化了,我用这罐给你寄辣木苗!"
深夜,窑厂的窑火映红了塬坡的夜空。建国坐在陶轮前,将塬坡的雪水与马里的黄沙揉成泥团,泥团在轮盘上转着转着,渐渐成了传话筒的形状。建军端着油灯站在一旁:"建国,明儿该教娃们写书信的经了。"建国握着刻刀,在筒身上划出对话纹:"经要写在字纹的凹处,写在你们寄信的脚步里,写在塬坡与马里的每一片雪花里。"
塬坡的夜风带来远处的驼铃,窑火的光芒与雪花的暗影交织在一起。建国知道,当传话筒被埋进塬坡的土地时,马里的沙地里也将埋下一个同样的筒子。黄土地与沙漠,因一抔土、一封信、一群在寒冬里传递温暖的孩子,紧紧连在了一起。
东方渐亮时,建国将刻好的传话筒轻轻埋在老槐树下。护窑符与筒身上的对话纹相互映衬,像塬坡的窑洞窗与马里的沙窑口,虽远隔万里,却共同聆听着岁月的回声。他站起身,听见塬坡小学的早读声传来,那是孩子们在念:"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声音清亮如塬坡窑厂里的传话筒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