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吗?你刚才在站台按神阙穴的样子,像在和身体说悄悄话。”阿浩忽然开口,语气比平时轻了些,“我以前暴雨天总犯肠胃炎,后来学会了边焐肚脐边哼歌,现在就算淋了雨,只要及时暖回来,胃就不会疼——身体其实听得懂我们的‘温度语言’。”
温度语言。这个词让林小满想起确诊后第一次在医院撕诊断书,那时的她用伤害身体来表达绝望,而此刻,她隔着暖宝宝轻轻摩挲神阙穴,指尖的力度带着歉意和温柔——“对不起,以前让你受苦了,现在我们一起回家,好不好?”
车停在出租屋楼下时,暴雨稍歇,月亮从云层里露出半张脸。陈姐把装着姜茶的保温杯塞给她:“今晚每隔两小时喝一次,暖宝宝四小时换一次,记得睡前用艾叶水泡脚——周医生说‘脚暖了,脐周的寒就留不住’。” 阿浩递来把备用伞,伞面上印着气脉小组的标语:“你的温暖,有人接力。”
楼道的声控灯坏了,她摸着黑上楼,暖宝宝的温度隔着衣服渗进皮肤,像个小小的火把,照亮脚下的台阶。打开家门的瞬间,手机弹出“气脉预警”:“检测到脐周温度35.8℃(正常范围36.5-37.2℃),建议立即开启‘深度温补模式’。” 她顾不上换衣服,先从抽屉里取出阿浩炒的粗盐布袋——提前烘过的粗盐还带着余温,裹着毛巾焐在肚脐上,温度比暖宝宝更烈些,却带着颗粒的粗糙感,像有人用掌心用力揉着她的肚子,把寒气一点点揉出来。
热水壶“咕嘟咕嘟”响起来,她盯着蒸汽在厨房蔓延,忽然想起气脉小组的“暴雨救援”——上个月陈姐在暴雨中摔了一跤,小组全员出动,有人送药,有人陪诊,有人帮她照顾孩子,而现在,轮到她成为被照顾的那一个,忽然明白:温暖从来不是单向的给予,而是当你需要时,总有人带着温度出现,就像气脉小组的每个人,既是别人的“救援队”,也是别人的“被救者”。
粗盐布袋的温度渐渐变凉,她换了袋新的,这次加了陈姐给的干姜片——热气混着姜香,从肚脐扩散到整个腹部,让她想起小时候发烧,奶奶用姜水泡脚后,再用暖水袋焐着她的肚子,哼着摇篮曲哄她睡。此刻手机里的“正念呼吸”模块自动启动,语音引导声混着雨声:“吸气,让粗盐的热进入神阙穴;呼气,让雨水的寒随着汗水排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