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楚墨:在“全村的期待”里重新定义星光
堪萨斯的麦田在风中翻涌,楚墨蹲下身,指尖捏起一撮黄土——和家乡田埂上的土一个颜色。手机弹出微信消息,村长发来的群公告:“咱村第一个留学生楚墨博士发SCI了!孩子们要向他学习!”配图是他穿博士服的照片,被贴在村委会的公告栏上,周围挤满了大爷大妈的点赞。
作为村里走出的“天之骄子”,楚墨的人生被刻进了“改变命运”的剧本:小学在村口祠堂上课,初中每天走十里山路,高中靠奖学金免了学费,博士申请时,他特意选了“新能源材料”这个“能给村里带来实惠”的方向。导师曾问他:“你的研究兴趣是什么?”他顿了顿,说:“我想让老家的屋顶都装上太阳能板。”
一、被“责任”钉在十字架上的人生
实验室的白炽灯亮得刺眼,楚墨盯着培养皿里的纳米材料,突然想起三个月前的场景——村里的王大爷拽着他的袖子:“小墨啊,你学的那个‘新能源’,能不能让咱村的井水不结冰?冬天挑水太冻手了。”他张了张嘴,最终说:“大爷,我研究的是光伏材料,和井水没关系……”话没说完,就看见王大爷眼里的光暗了下去。
“楚墨的论文必须落地应用。”系主任在组会上敲着他的研究报告,“你总说要‘造福家乡’,但这些数据太理论化了——村民需要的不是SCI论文,是能用上的技术。”那天深夜,他在实验室待了整整一夜,把论文里的“量子效率”“能带结构”翻译成大白话,写进给村里的科普手册,却在凌晨三点突然崩溃:“我到底是在做科研,还是在做村民的答疑手册?”
改变发生在一次偶然的“不务正业”。楚墨在校园论坛看见有人发帖:“留学生怎么给家乡寄特产?”他鬼使神差地回复:“我教你晒红薯干,老家的红薯蒸着吃太甜,晒干了能煮粥、烤着吃。”没想到帖子火了,评论区挤满了留学生的提问:“红薯干要晒几天?”“切片还是切块?”甚至有人私信他:“我奶奶去世了,再也吃不到她晒的红薯干,能教我吗?”
那天下午,楚墨第一次在实验室做起了“无关研究”:他把实验用的恒温箱调成“晒红薯干模式”,对着镜头演示“选红薯—去皮—切片—晾晒”的步骤,身后的黑板上还写着未擦干净的“钙钛矿电池制备流程”。视频最后,他举着晒干的红薯干说:“其实家乡的味道,从来不是什么高深的技术,就是把普通的日子,晒出阳光的味道。”
二、当“有用”遇见“无用”的温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