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糟泽韵:闽北药膳传奇》
下卷·糟香泽味传千里
第五回 赛菜扬名 药膳初成规
嘉庆初年的建瓯城关,一场“闽北风味赛”搅热了初秋的街市。水南村的林阿芷带着她的“酒糟炒泽泻”,站在临时搭起的灶台前,红糟的醇香引得评委频频侧目。此时的阿芷已鬓角染霜,当年的农妇成了村里的“药膳婆婆”,她的菜篮子里,泽泻花茎与球茎分得整齐,红糟是用三年陈的红米酒酿的,鸡胸肉选的是刚打鸣的嫩鸡。
“阿芷婶,您这菜有啥讲究?”主持比赛的县太爷好奇地问。阿芷笑着搅动锅里的菜:“回大人,泽泻球茎要选‘三白’——皮白、肉白、汁白;花茎要‘三青’——茎青、叶青、心青;红糟要‘三红’——色红、汁红、酒香红。鸡肉切得细如丝,火候要‘三翻’——鸡丝翻白,红糟翻匀,泽泻翻透。”
台下的厨娘们听得认真,有人记在帕子上,有人跟着念叨。原来这些年,“酒糟炒泽泻”在闽北传开后,各家有了各家的做法:西乡人爱加辣椒,称“祛湿辣香”;东乡人防暑,会加薄荷,叫“清凉糟味”;城里的酒楼更讲究,用火腿丝代替鸡胸肉,说“荤香衬药香”。
比赛结果出来,阿芷的菜得了“最佳药膳奖”。县太爷尝了一口,咂咂嘴:“清苦中带酒香,肉鲜里藏药韵,吃下去浑身通透,果然名不虚传。”他让人把阿芷的做法记下来,刻在县衙的“便民碑”上,供百姓抄录。碑文中特别注明:“泽泻性凉,红糟性温,鸡肉性平,三物相合,温凉相济,最宜闽北湿热之地。”
这之后,建瓯的药铺开始附带卖“药膳包”——一包泽泻片,一包红糟,配着详细的做法说明。有个从福州来的客商,买了几包回去,给他常年患“湿热痢疾”的父亲吃,竟真的减轻了症状。他特意回信给药铺:“闽北此菜,真乃‘盘中药’也!”
第六回 医案佐证 糟泽入方书
道光年间的建瓯“回春堂”,掌柜周仲仁是当年周先生的孙子。他的药柜里,除了泽泻饮片,还多了个陶罐,装着特制的“炒泽泻红糟”——将泽泻与红糟同炒至焦香,研成粉末,专治“食积湿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