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至多雨,他带着人给白术培土,把田埂上的淤土堆在根茎周围,形成小小的“土垄”。“夏属火,火生土,这时候培土,根长得壮,就像给它加了层盔甲,不怕水淹,也不怕虫咬。”他还会在白术间种几株紫苏,“紫苏性温,能帮白术挡挡雨,还能驱虫,这是‘相须’的伴。”
寒露一到,全村人一起采收白术枝叶。“此时金气敛,白术把力气都收到叶里了,”王小实指挥着,“叶片要阴干,不能暴晒,晒过了燥气太烈,烧起来呛人;根要留着,埋在黄土窖里,来年开春种,还能发新苗。”窖藏时,他会在白术根周围铺层麦糠(属土),“麦糠能保潮,又不烂根,就像给它盖了层棉被。”
这些法子,被县里的老秀才记进了《农桑要术补遗》:“豫东白术,性温燥,植于田埂,可驱蝗蝻。其法:春播宜火土拌种,夏培以防涝,秋敛以存性,冬藏以养根。实乃农耕之助,非独药石也。”这本书虽未刊行,却在乡绅间手抄流传,让“白术守田”从民间俗法,有了文字依托。
第七卷:药田双用,病案传扬
随着白术越种越多,豫东人发现,它不光能守田,还是治病的良药。王老实的老伴,早年因脾虚常腹泻,常年吃白术粥,竟渐渐好了,脸色也红润起来。“这叫‘健脾止泻’,”村里的郎中说,“白术甘温,能补脾土,就像给脾胃加了柴,让它重新烧起来,水湿自然就干了。”
有年冬天,村里爆发“寒泻”,大人小孩都上吐下泻,郎中用白术配干姜、炙甘草,熬成“理中汤”。“白术是君,干姜是臣,”郎中解释,“白术健脾,干姜温胃,就像给冻僵的土地加了火,寒散了,泻就止了。”果然,喝了药的人,三天就好转了。
王小实还摸索出白术的“七情配伍”:治风湿关节痛,白术配苍术(相须,燥湿力增);治水肿,白术配茯苓(相使,利水更捷);治孕妇胎动,白术配砂仁(相畏,砂仁制白术燥性)。他把这些写在自家墙上,成了村里的“土药书”。
有个货郎路过,得了“暑湿”,又吐又泻,躺在路边动弹不得。王小实取来新鲜白术,配藿香、佩兰,煮了药汤给他喝。“白术燥湿,藿香解暑,”他说,“就像给潮湿的屋子开了窗,又生了火,潮气很快就散了。”货郎喝了两剂,竟能挑着担子赶路了,逢人就说:“豫东的白术,比仙丹还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