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年,南阳大旱,“火运太过”,百姓多口干舌燥,兼有腹胀——此“燥伤脾阴”之证,与往日湿证不同。小满想起祖父说的“白术能应气运变”,便取窖藏三年的陈白术,配伍麦冬、玉竹(滋阴),煎汤给患者服用。药汤入口,先觉甘润,后有温煦,竟能润燥而不碍脾,健脾而不助燥。医者们惊叹:“秦家用白术,竟能随天时而变,这才是真本事!”
小满将这些技艺写入《白术月令》,详细记录每月养护、炮制的要点,字里行间都是敬畏:“白术,山之精也,人当顺其性,助其长,而非强取。采一株,需补种三粒种子,方能保谷中生气不绝。”这本书被药农们奉为圭臬,青芝谷的白术,也因这“取养平衡”的法子,愈发繁茂。
第七卷:医典垂青,灵性永续
明代李时珍编纂《本草纲目》时,曾游历伏牛山,听闻青芝谷白术的传说,特地拜访了秦家。此时秦小满已年过七旬,他带着李时珍走进青芝谷,指着阳坡的白术说:“先生请看,这老术每到中秋,叶片会朝月亮的方向倾斜,那是在吸纳月精;遇着善良的采药人,周围会多生几株幼苗,像是在引路呢。”
李时珍俯身观察,见一株白术的根茎半露,断面菊花心纹理清晰,朱砂点如星斗,香气温厚。“《神农药经》称其‘山精’,果然不虚,”他在笔记中写道,“但其灵性,不在化形,而在与天地相通——顺四时则茂,逆时令则衰;遇善则显,逢恶则隐。此非神通,乃草木顺应大道之常也。”
他从秦家求得《白术月令》,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在《本草纲目》中补全了白术的“七情配伍”:“白术配人参,益气倍增(相须);配茯苓,利水更捷(相使);配半夏,可制其毒(相畏);配桃核仁,则气滞(相反)……”还收录了秦家的验方:“治老人便秘,白术四两,水煎服,能润下而不泻,盖其健脾能生津也。”
清代,《南阳府志》专门记载了青芝谷白术:“性温,味甘苦,健脾燥湿,为上药。采者需遵古法:竹刀掘,米泔浸,麸皮炒,黄土藏。贪心者往,多空手归;诚心者求,常有所得。”这些记载,让“山精隐世”的传说从民间口头,正式走入地方史志,成为“口传知识”与“文献记载”互动的鲜活例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