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卷:传说流布,贪者碰壁
青芝谷白术化形的传说,如谷中溪流,渐渐漫出伏牛山,传到南阳、洛阳等地。有个叫赵三的药商,听闻“千年白术能化童子,得之可治百病,售价千金”,便带着伙计,扛着铁锹,气势汹汹地闯入青芝谷。
“什么山精不山精,挖出来卖钱才是真!”赵三啐了一口,指挥伙计在阳坡乱挖。他们用的是铁铲,每一铲下去,都让白术周围的黄土微微震颤。挖了半晌,只找到几株细弱的一年生白术,赵三不甘心,瞥见秦伯曾标记过的老白术方位,便亲自抡起铁锹猛刨。
刚挖至三尺深,铁锹突然“当”的一声撞上硬物,震得他虎口发麻。拨开泥土,只见一段雪白的根茎卧在土中,断面朱砂点如血珠,香气浓烈得呛人。“找到宝贝了!”赵三狂喜,正欲用力挖断,忽觉脚下的黄土开始松动,那根茎竟像有了生命,“嗖”地往深处缩去,瞬间消失在泥土中,只留下一个黑洞洞的土穴,散出一股腥气——这是白术遇铁器与贪心,释放出的“土毒”警示。
赵三不死心,命伙计往穴中灌水,想逼白术出来。谁知水刚倒进去,就被黄土吸干,穴底竟渗出暗红色的汁液,如凝血一般。伙计们吓得脸色发白:“掌柜的,这东西邪门得很,咱们快走吧!”赵三还想争执,却见周围的白术叶片纷纷转向他,边缘的锯齿闪着寒光,谷中刮起阴风,卷起沙砾打在脸上。他终于怕了,带着伙计仓皇逃离,此后再不敢踏足伏牛山。
消息传回山下,秦伯叹道:“山精护的不是自己,是这方水土的生机。贪心人要的是利,哪懂‘取之有度’的理?”而那些真正需要白术的百姓,只需在谷口焚香祷告,说明病情,次日便能在指定的石缝旁,找到一株恰到好处的白术,根茎断面的朱砂点,总比寻常的更温润些。
第六卷:药农守艺,四时节制
秦伯的孙子秦小满,自小跟着祖父在青芝谷采药,深得白术养护的精髓。他知道,白术虽为山精,却也需人助其“顺时生长”:春分要“疏土”,用竹耙轻轻翻动表层黄土,助其根系呼吸(应“木气疏土”);夏至要“培土”,将溪畔的淤土堆在根茎周围,防暴雨冲刷(应“火气生土”);秋分要“晾土”,扒开根部浮土,让金气收敛其精(应“金气敛土”);冬至要“盖土”,用晒干的腐叶盖住坡地,助其闭藏元气(应“水气润土”)。
小满还摸索出“炮制三法”:新鲜白术用米泔水浸三日(去燥性),是“水制”;切片后用麸皮炒至微黄(增健脾之力),是“火制”;炒后埋入黄土窖藏百日(合土性),是“土制”。“这三法,合的是‘水火既济,土为中枢’的理,”小满对儿子说,“就像人修行,需经磨难才能成器,白术也得经炮制,才能去其偏性,显其真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