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案:风湿痹痛
幕阜山猎户,常年在湿林中劳作,肩臂疼痛不能抬举,每逢阴雨天便加重。葛洪取白术配附子(温阳)、桂枝(通络)、独活(祛风),白术燥湿健脾以杜湿源,附子温阳散寒以祛寒湿,二者相须,如暖阳融冰,半月后猎户便能扛枪上山。
三案:妊娠恶阻
书生妻怀胎三月,恶心呕吐,水米不进。葛洪虑其胎气娇嫩,用白术配砂仁(安胎)、生姜(止呕),白术健脾以载胎,砂仁芳香以和胃,二者相使,药入即安,足月顺产一子。
《幕阜白术经》虽未广泛刊行,却在道教徒与医者中手抄流传。有位叫陶弘景的医者,读罢此书,在《本草经集注》中专门注明:“术有两种,白术叶大有毛而作桠,根甜而少膏,可作丸散;幕阜白术,断面有朱砂点,气烈,燥湿功着,为上佳。”这是“平江白术”作为道地药材,首次被文献记载。
第七卷:典籍光显,术入典章
唐代贞观年间,药王孙思邈奉诏修订《唐本草》,遍访天下道地药材。听闻幕阜山白术“能治湿痹,救急症”,便亲赴湘鄂边境,登山考察。
孙思邈在炼丹台见到野生白术,叶片紫晕更浓,根茎断面朱砂点如繁星,惊叹道:“葛玄仙翁所言不虚,此乃天地赐给南方的祛湿良药!”他向山民请教种植之法:“何时下种?何时采收?”山民答:“清明下种,霜降采收,需经三冬两夏,方得真味。”孙思邈一一记下,又采集了不同年份的白术标本,带回长安。
在《唐本草》中,孙思邈专门为白术立目,写道:“白术生江南山谷,幕阜者佳。味甘,温,无毒。主风寒湿痹,死肌,痉,疸,止汗,除热,消食。”他还收录了葛洪的“理中汤”“白术散”,并补充了自己的临床经验:“治小儿久泻,白术炒黄,研末,米汤调服,效如神。”
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问世,收录了以白术为主药的“四君子汤”“参苓白术散”,这些方剂至今仍是中医健脾的常用方。其中“参苓白术散”,正是在葛玄“白术配茯苓”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加入莲子、山药等,健脾祛湿之力更胜,被誉为“治脾虚泄泻之圣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