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沙烛:伤寒论道神话》
楔子
东汉建安年间,天地之气乖戾。岁在庚子,燥金司天,少阴君火在泉,六气逆乱如脱缰野马。中原大地,疫疠如黑雾漫延,晨时还能扶犁的农夫,日暮便僵卧草榻,肌肤灼如火炭,骨节痛如被寒铁啮咬。南阳城外的邙山,新坟叠着旧坟,纸幡在西风里抖作碎影,乌鸦啄食荒草间的药渣,叫声里都带着焦苦。
此时,有一青衫医者,携竹笠药囊,踏过疫区的血痕与泪痕。他蹲在垂死老者的榻前,三指按脉如抚琴弦,指尖能触到气血在脉管里挣扎——那是寒邪束表,阳气被郁如压在顽石下的火种。他望着案头一堆枯茎中空的草药,茎上细毛如霜,断面有黄白髓心,正是山民称为“龙沙”的麻黄。这草生在向阳山坡,经冬不凋,似有吸纳太阳真火之性。医者眼中闪过一丝明悟:或许,破此寒疫的钥匙,就藏在这草木与天地的呼吸里。
上卷:龙沙破雾,方证初生
第一卷 青衫踏疫,龙沙初现
张仲景自长沙卸任后,便携弟子沿汉水而行。所到之处,见“伤寒”肆虐,十室九空。有一村妇哭告:“我家男人前日淋雨,归来便恶寒发热,头痛如裂,浑身骨节像被钝斧劈砍,无汗反喘,吃了多少汤药都无用!”仲景掀开患者被褥,见其蜷缩如虾,面色青黑,摸其额头滚烫,按其脉则浮紧如拉满的弓弦,恰似他在《素问》中读到的“太阳伤寒”之象。
入夜,弟子在山涧边拾得一束麻黄,其气辛烈,如嗅松烟烈火。仲景想起幼时随叔父张伯祖学医,曾见猎户在风雪中受寒,取此草煮水,饮后覆被而卧,汗出如珠,次日便能起身。“此草生向阳坡,得南方丙丁之火气,其味辛散,其性温通,恰如利剑可破寒邪。”他对弟子道,“但单用恐药力过猛,如野马无缰,需寻制衡之物。”
次日,他采来桂枝,其皮赤如血,得厥阴风木之精,能引阳气达于肌表;又拾杏仁,其形若肺,得西方庚金之味,可降气平喘;再取炙甘草,其色黄,味甘,得中央戊土之性,能调和诸药。四味药按“麻黄三两、桂枝二两、杏仁七十个、炙甘草一两”配伍,加水三升,煮取一升八合,温服后盖被。患者饮后半个时辰,身出津津微汗,如春日冻土初融,喘止痛消,脉也由紧转缓。仲景在竹简上疾书:“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竹笔尖的墨汁,混着他额角的汗,滴在“麻黄汤”三字上,晕开如一片初生的朝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