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别前,他望着红沙坡上随风摇曳的麻黄,对族人说:“此草是洪荒遗珠,能救苍生于寒邪,然需善用。我走之后,你们要护好红沙坡的麻黄,既不可滥采,也不可遗忘其功。”
族人们跪地叩首:“谨遵神农教诲!”
神农走后,九黎部落的巫祝世代传承麻黄的用法。他们在红沙坡立了块巨石,上面刻着神农的口诀,每年立秋,都要举行“采麻黄”仪式,由巫祝带领族人,按神农教的方法采收,留根护沙,代代相传。
有一年,洪荒西部爆发“寒疫”,患者皆恶寒无汗,高烧咳喘,许多部落因此覆灭。九黎部落的巫祝带着麻黄,跋山涉水前往救援,用麻黄汤救活了无数人。其他部落的人感激不尽,问这药的来历,巫祝便讲神农尝草发现麻黄的故事,教他们口诀和用法。
麻黄的名声,就这样传遍了洪荒大地。人们都说:“神农留下的这颗‘遗珠’,是驱散寒邪的火种,是护佑生民的祥瑞。”
第七章:岁月证其功,草木载医魂
千年流转,洪荒渐成九州,九黎部落的后裔散居各地,但麻黄的故事和神农的口诀,却从未被遗忘。
在中原,医者们发现麻黄不仅能发汗解表,还能平喘——有个咳喘病人,用麻黄汤后,不仅汗出,连多年的喘也轻了,医者叹:“神农言其‘通天地阳气’,肺主气,阳气通,喘自平啊!”
在西北,牧民们用麻黄煮水,既能驱散风寒,又能缓解关节疼痛,他们说:“这草性烈如篝火,能烤化骨头缝里的冰碴子,不愧是神农选的‘去寒第一药’。”
在江南,虽少严寒,但医者们发现,麻黄与其他药配伍,能利水消肿——有个“水肿”病人,用麻黄配生姜,尿量陡增,肿渐消,医者悟:“阳气通,水道自利,此亦神农‘通阳’之意。”
而《神农本草经》问世时,编撰者特意将麻黄列为“上品”,载:“麻黄,味苦,温。主中风伤寒,头痛,温疟,发表出汗,去邪热气,止咳逆上气,除寒热,破症坚积聚。”这短短数十字,正是对神农发现的总结,对“麻黄发汗,通天地阳气”口诀的最好诠释。
红沙坡的麻黄,依旧在岁月中生长,枯了又荣,荣了又枯,像在诉说着神农尝草的艰辛,诉说着一颗“遗珠”如何照亮了后世的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