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唐时承其法,青沫验实效
唐高宗永徽二年,长安太医署的药库前,孙思邈正亲自验收新到的麻黄。药商捧出的麻黄,一束色青如翠,断面泡沫细密;另一束色褐干瘪,沫少如星。“青州来的?”思邈指尖捏起青麻黄,泡沫沾在指腹,辛气清烈。药商点头:“正是青州丘陵所产,按陶公‘色青多沫’之法采收阴干。”
思邈微微一笑,转身对弟子说:“去年用此等麻黄治京兆尹的‘风寒咳喘兼燥’,三剂而愈;换用褐麻黄,五剂才效,还需加麦冬润燥——陶公的‘青沫’之说,是用药的试金石。”
他在《千金要方》中特设“药辨篇”,收录陶弘景鉴别麻黄的标准:“凡选麻黄,先观其色,青碧者佳;次验其沫,捏之如丝、煮之盈碗者胜。青州、彭城者,虽价高,然效速而不伤津,不可因贪贱而用劣品。”
有个洛阳医者不信,用褐麻黄治“咳喘兼燥”的书生,果然咳剧口干。后改用青州青麻黄,不加麦冬,竟也燥减喘平,医者叹:“陶公的‘青沫’里,藏着润燥的玄机啊!”
对“恶辛夷、石韦”的禁忌,孙思邈更以医案佐证。有个“咳喘鼻塞”的驿卒,前医用麻黄配辛夷,咳喘反重。思邈去辛夷,加杏仁,驿卒汗出喘止,鼻塞亦因肺气宣通而愈。“麻黄宣肺,本可通鼻,何须辛夷添乱?”思邈对弟子说,“陶公言‘恶’,是因二药同用,反滞肺气,此‘相恶’之理,不可不察。”
他还发现,麻黄与石韦同用,不仅咳喘不减,更会“小便不利反增”。有个“风水水肿”患者,误用二药,肿未消而尿量更少。思邈去石韦,加生姜皮,患者汗出尿增,三日肿消。“石韦性寒涩,碍麻黄利水之效,”思邈批注,“陶公的禁忌,是保命的规矩。”
第六章:宋时校其书,标准入官典
北宋嘉佑六年,汴京校正医书局的烛火彻夜不熄。掌禹锡带领学者校勘《本草经集注》,将陶弘景关于麻黄的记载——“青州、彭城者为胜”“色青多沫”“恶辛夷、石韦”——悉数纳入《嘉佑补注神农本草》,并附“辨药图”:绘青麻黄与褐麻黄的断面对比,注“青者髓红、沫稠;褐者髓褐、沫稀”,连药铺学徒都能按图索骥。
《证类本草》的编撰者唐慎微,更收录民间验证“青沫麻黄”的谚语:“麻黄青,一把顶三斤;麻黄褐,三斤不如一撮。”他记载了一则奇案:亳州有个药铺,专售青州青麻黄,当地“风寒咳喘”治愈率远超他处,百姓称其“青沫麻黄,药到病光”。
对“恶辛夷、石韦”,宋代医家更细化其禁忌场景。《太平圣惠方》明言:“凡用麻黄治咳喘、风水,禁配辛夷(滞气)、石韦(涩水),若需通鼻,可加葱白;需利水,可加生姜皮,皆胜辛夷、石韦多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