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息传到青州药市,药商们将“陶公认证”的牌匾悬于店门,彭城麻黄一时价涨三成。有位豫州医者,改用荥阳麻黄治“风寒咳喘兼燥”,三剂而愈,感叹:“若非陶公细辨产地,怎知麻黄亦有‘润烈’之分?”
第二章:色青多沫,形性定优劣
“如何凭肉眼辨麻黄好坏?”这是陶弘景对弟子的考题。
周子良指着青州麻黄:“色青者佳,色褐者次?”陶弘景摇头,取过一束“色青却瘦”的江南麻黄:“此亦青,然茎空无沫,煮之味淡,何佳之有?”他展开《麻黄形性图》,上面绘着三幅断面图——
青州麻黄:茎秆饱满,断面黄白,髓部红棕如脂,轻捏则黏液如丝,泡沫细密持久;
晋地麻黄:茎秆略瘪,断面偏褐,髓部干黄,黏液稀,泡沫少而速散;
江南麻黄:茎秆瘦空,断面苍白,髓部近无,黏液极少,几无泡沫。
“‘色青’需兼‘多沫’,”陶弘景点图释道,“色青者,得阳气足;多沫者,含津液厚。二者兼具,方为上品。”他让弟子做“泡沫试验”:取各地麻黄茎段,浸于温水中,青州者半小时后水面浮满泡沫,如堆雪;晋地者仅浮薄沫,如覆霜;江南者几无沫,如静水。
“泡沫即‘津液’,”陶弘景进一步解释,“麻黄辛烈发汗,需津液托之,否则易伤阴。多沫者,自带津液,故发汗而不燥;少沫者,燥烈伤津,此优劣之关键。”
有个建业医者,按陶弘景“色青多沫”之法选麻黄,治“风寒表实兼燥咳”,疗效远超从前,在信中叹:“从前选药如盲猜,今按‘色青多沫’索骥,药到病除,方知陶公辨形之妙,直抵药魂。”
陶弘景将这一发现写入《本草经集注》:“麻黄,今出青州、彭城、荥阳、中牟者为胜,色青而多沫。”这短短十四字,成了后世鉴别麻黄的“金标准”——医者见麻黄色青如翠,断面多沫,便知其“润烈兼具”,可放心用于兼燥之证;见色褐少沫,则知其“燥烈伤津”,需配伍润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