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立秋采茎,阴干存真味
“何时采麻黄,方得最佳药效?”这是陶弘景接下来要解开的谜题。
他收集了不同时节的麻黄标本:春生者茎嫩如草,夏生者茎粗未坚,秋生者茎坚节密,冬生者茎枯味淡。王绍从晋地带回的药农口诀说:“春采伤苗,夏采力薄,秋采正盛,冬采无汁。”
陶弘景让弟子按不同时节采收麻黄,分别煮水试效。春采者味淡,发汗微弱;夏采者味稍烈,汗出短暂;立秋后采者,味烈而持久,汗出匀净;立冬后采者,味辛却燥,饮后心慌。
“立秋者,天地阳气渐收,麻黄茎中精气最足,既无夏季之湿,亦无冬季之枯。”陶弘景恍然大悟。他观察立秋后的麻黄:茎秆木质化程度刚好,柔韧而不脆,储存的养分与挥发油(辛味来源)最丰富,故药效最佳。
采收后的处理同样关键。药农告诉王绍:“麻黄忌日晒,晒则辛气散;需阴干,挂于通风处,让水汽慢慢散尽,辛味方存。”陶弘景试验两种方法:日晒者三天即干,味淡如柴;阴干者需十日,味烈如初,断面黏液仍稠。
他让弟子取日晒与阴干的麻黄各三钱,煮水对比:日晒者饮后仅微汗,辛味寡淡;阴干者饮后汗出匀净,辛味醇厚。“日晒如烈火烹油,辛气易散;阴干如文火慢炖,真味得存。”陶弘景在竹简上续记:“立秋采茎,阴干。”
这简单的几个字,凝结着药农世代的经验。有个长安药铺的掌柜,按“立秋阴干”之法储存麻黄,次年用于临床,药效竟与新采者无异,感叹:“若无此法,麻黄采收后便失其真,纵是晋地良材,亦成废草。”
第三章:叶亦入药,功逊茎而缓
一日,王绍从晋地带回一个新奇发现:当地有些医者,会用麻黄叶治“轻症咳喘”,说“叶性缓,不伤正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