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仲景演经方,麻黄汤立极
建安年间,南阳郡瘟疫横行,十室九空。张仲景望着满街的病患,想起少年时“宗族二百余口,未十年死者三之二”的惨痛,将《神农本草经》揣在怀中,在南阳城东的“济世堂”坐堂行医。案头的竹简上,“麻黄,味苦,温。主中风,伤寒头痛……”二十九个字,被他摩挲得发亮。
一位商旅被抬进医堂,面色青灰,恶寒战栗,无汗而喘,脉浮紧如弓弦。张仲景诊毕,提笔写下:“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方中麻黄三两为君,桂枝二两为臣,杏仁七十枚为佐,甘草一两为使——正是对《神农本草经》“发表出汗、止咳逆上气”的精准演绎。
药汤煮好,棕黄色的汤汁泛着微沫,辛烈的苦味弥漫开来。商旅喝下,覆被片刻,便周身汗出,如春雨沾衣,喘止痛消。张仲景在《伤寒论》中批注:“汗出以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这正是对《神农本草经》“发表出汗”的节度把握——既需发汗祛邪,又忌过汗伤正。
他还创“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治“汗出而喘,无大热者”。有个孩童患“肺热咳喘”,痰黄黏稠,张仲景用麻黄配石膏,一温一寒,一宣一清,孩童汗出热退,痰喘立止。弟子问:“师,《神农本草经》言麻黄‘温’,何以配石膏之‘寒’?”仲景答:“经言‘去邪热气’,非麻黄能清热,乃借其宣透之力,引内热随汗而出,石膏辅之清其余热,此‘相机而行’也。”
在《金匮要略》中,张仲景更将麻黄用于“风水”(水肿),创“越婢汤”,以麻黄配生姜、石膏,治“一身悉肿,恶风,脉浮”。有个农夫下肢肿如瓮,喝下越婢汤,尿量陡增,三日而肿消。仲景叹:“《经》言麻黄‘破症坚积聚’,此‘积聚’非独瘀血,水饮亦属其列,宣阳利水,其理一也。”
张仲景的方剂,如《神农本草经》的枝叶,从“主中风伤寒”的主干上,生发出“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的繁茂枝条,让麻黄的临床应用有了可循之法。
第七章:弘景注经义,产地辨优劣
南朝齐梁年间,茅山深处的华阳隐居,陶弘景正校注《神农本草经》,编纂《本草经集注》。案头摊着各地送来的麻黄标本:有陇西产的,茎秆粗壮,节密色深;有江南产的,茎细节疏,色浅味淡;还有西域来的,带细小的红色斑点,辛味最烈。
“《经》言麻黄‘味苦温’,然产地不同,性味亦异。”陶弘景提笔,在《本草经集注》中补记:“麻黄生晋地及河东,立秋采茎,阴干。色青、节密、味烈者佳,江南者不堪用。”他亲自尝过不同产地的麻黄,发现陇西麻黄发汗力强,江南者则弱,印证了“道地药材”的重要性。